第216章 神话故事(2 / 2)

这篇博文一经发布,立刻引发了好奇的涟漪。

【盘古?这是哪位上古大神?以前没听说过啊!】

“天地混沌如鸡子……这描述太有画面感了!”

“言吾大大又开始解锁新知识了吗?这是要写新书的节奏?”

“感觉好古老,好神秘!”

几天后,第二篇博文发布:“女娲造人”: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这篇博文则赋予了人类起源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浪漫解释,女娲的形象,人首蛇身,抟土造人,也通过简练的文字和配图深入人心。

【女娲娘娘!是我们所有人的始祖吗?】

“抟土造人……怪不得说我们是黄土的传人。”

“原来人的贵贱是这么来的?(狗头)”

“言吾大大是在系统地整理失落的上古神话吗?”

紧接着,“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等一个个充满原始生命力与悲壮色彩的地球上古神话。

通过斯语的围博,如同散落的珍珠,一颗颗呈现在蓝星大秦的读者面前。

这些故事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磅礴的想象力,迅速在网络上流传开来。

#上古秘闻录#、#盘古开天#、#女娲造人# 等话题屡次冲上热搜。

不仅普通网友看得津津有味,连许多文化学者、历史研究者也加入了讨论,试图考证这些“新发现”的古籍出处,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只能归功于“言吾”先生的博学与独家资料。

这些博文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神话宇宙的雏形:有开天辟地的创世神,有造人补天的始祖神,有各种解释自然现象的神话故事。

它们为“神”的存在、“天”的概念、“劫难”与“救赎”的母题,打下了坚实的概念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斯语偶尔也会在博文末尾,看似不经意地提及一两个后续关键的概念。

比如在“女娲补天”后,他加了一句:“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悄然引入了“天界”与“人间”空间分离的概念。

又比如,在介绍完一系列上古大神后,他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其后,神人分居,秩序渐立。”

这又为后来“天庭”体系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他没有急于推出《西游记》,而是耐心地、持续地投放着这些“神话碎片”,让读者们慢慢熟悉、消化、甚至开始自发地讨论和补充这个正在逐渐成型的“言吾神话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