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神话故事(1 / 2)

尤其当谈到商鞅变法的核心精神与历史意义时,斯语的见解更是让在座几位编辑都暗自点头。

他并非简单地复述史实,而是深刻剖析了变法背后的人性博弈、利益冲突以及其对大秦乃至整个华夏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

一场原本可能充满火药味的质疑会,在斯语充分准备和从容应对下,逐渐转变为一场颇有深度的学术交流。

刘启明脸上的表情也从最初的严肃、挑剔,慢慢变得缓和,甚至在某些问题上,与斯语展开了认真的探讨。

会议结束时,刘启明推了推眼镜,看向斯语的目光中少了几分轻视,多了几分审视与复杂。

“斯语先生,看来是我先前狭隘了。你这部《裂变》,并非凭空想象,确是下了苦功的。

虽然个别细节处理上我们仍有不同看法,但整体而言,是一部难得的、兼具文学性与历史感的好作品。

华章古籍,期待与你的正式合作。”

此言一出,不仅顾磊松了口气,连出版方的代表也露出了笑容。

这意味着,《大秦帝国之裂变》尚未正式面世,便已获得了来自传统权威出版机构的部分认可,为其学术口碑扫清了一个重要障碍。

国内的小考顺利通关,斯语随即便将全部精力投向了即将到来的国际大考——斯特哥尔摩的世界文明对话论坛。

他知道,那将是一个更大的舞台,也是他将胸中沟壑、脑中宝藏,展现给全世界的又一次重要机会。

斯特哥尔摩论坛的演讲圆满成功,斯语那场关于“东方叙事美学”的精彩阐述,通过媒体传回国内,再次巩固了其文化旗手的地位。

回国后,他并未停歇,一方面跟进《大秦帝国之裂变》最后的出版流程,另一方面,一个更为庞大、也更具野心的创作计划,开始在他心中清晰起来——《西游记》。

然而,与直接“搬运”《天龙八部》和《大秦帝国》不同,斯语在处理这部深深植根于地球中国儒释道文化土壤的神魔巨着时,显得尤为审慎。

他意识到,蓝星大秦联邦的文化背景虽然与地球华夏相似,但其神话体系相对零散、残缺,缺乏一个像地球上古神话传说那样相对完整、并为大众所普遍认知的源头叙事。

直接抛出《西游记》,其中的诸多概念(如天庭、地府、三清、玉帝等)可能会让读者感到突兀和难以理解。

“需要先铺设基石,构建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神话宇宙背景。”斯语在书房中自语。

他决定采用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猴王的出世,悄然铺路。

他再次动用了那个拥有数千万粉丝、影响力巨大的“言吾”围博账号。

但他没有预告新书,而是开启了一个名为 “上古秘闻录” 的系列博文。

第一篇博文,他发布了 “盘古开天”: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文字古朴,气势磅礴,描绘了宇宙初开、巨人创世的宏伟景象。

斯语并未多做解释,只是配上了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风格插画——混沌中,巨人顶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