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音乐会(1 / 2)

深秋的帝都,银杏金黄,枫叶如火。

就在这片浓郁的诗意秋色中,一场备受瞩目的音乐盛宴——“东方意象:斯语作品音乐会”,即将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

这场音乐会,以其核心曲目《卧虎藏龙》协奏组曲命名,早已未演先火。

不仅仅是因为“斯语(问徵)”这个名字如今如日中天,更因为这场音乐会所承载的期待——

它是斯语继中秋晚会后,再次系统性地向公众展示其音乐理念,尤其是他极力推动的“新交响”或“民族音乐现代化”探索成果的舞台。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门票,在开售瞬间便被抢购一空,黑市上的价格更是被炒到了惊人的数字。

无数乐迷、文化界人士、媒体记者,乃至许多因《将进酒》、《神雕侠侣》等作品而关注斯语的普通民众,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夜晚。

演出前三天,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外,已然弥漫开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气氛。

最后一次联排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舞台上,帝都爱乐乐团的乐手们各就各位,指挥家神情专注。

而在乐团前方,几位特邀的民乐大师格外引人注目——

来自草原的马头琴大师额尔敦,精通西南少数民族乐器的巴乌演奏家,以及笛子、箫、琵琶、古筝等传统乐器的顶尖好手。

他们与庞大的西洋管弦乐团并肩而坐,构成了一种奇特而又和谐的景象。

斯语坐在观众席第一排的阴影里,顾磊陪在一旁。

他目光沉静地注视着舞台,耳朵捕捉着每一个音符的细节。

联排开始。

首先响起的是《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乐版。

悠扬的旋律在指挥棒的引领下缓缓流淌,弦乐如波光粼粼的江水,琵琶和古筝勾勒出月夜下的花林芳甸,笛箫之声空灵辽远,将张若虚(斯语)诗中那静谧而浩渺的意境完美再现。

相比于中秋晚会上的片段,完整版的演绎更加细腻,层次更为丰富,尤其是中段那一段由琵琶独奏引领的华彩乐章。

如泣如诉,仿佛将月下思妇的愁绪具象化,听得在场的工作人员都如痴如醉。

“停。”斯语忽然抬手。

音乐戛然而止。

所有人都看向他。

斯语起身,走上舞台,来到琵琶演奏家面前,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

“李老师,这一段,‘江畔何人初见月’的思绪,可以再‘空’一些,指尖的力度收两分,音色追求一种朦胧的、追问般的质感,而非清晰的叙事。”

他又转向指挥:“进入再现部前,整个乐队的呼吸再拉长一点点,给足期待感,让‘皎皎空中孤月轮’那一句出来时,有种天地骤然开阔的感觉。”

指挥和演奏家们纷纷点头,迅速调整。

他们对斯语的精准要求早已习惯,甚至心怀感激,因为每一次调整,都意味着音乐表现力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