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引路人(2 / 2)

“去联系言究堂文化集团,看看有没有在音乐、文学顾问层面合作的可能,哪怕只是牵个线!”

“我们台那个戏曲节目,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凌云那种演绎方式?找找有没有合适的青年戏曲演员?”

“非遗……非遗是个好切入点,看看我们本地有没有可以挖掘、合作的项目?”

一时间,各大电视台的采购部门、策划部门,都将目光投向了言究堂,投向了斯语所代表的那种深度融合的文化创作模式。

虽然他们知道,想直接请动斯语难如登天,但哪怕能接触到与他相关的资源、学习到一丝半毫的理念,也足以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与此同时,网络上的赞誉和分析仍在持续发酵。

许多文化评论家、教育工作者甚至心理学家,都从不同角度解读这台晚会的成功。

“这台晚会提供了一种‘高质量陪伴’,”一位社会学者在专栏中写道,“它没有试图强行灌输什么,而是营造了一个美好的、充满文化气息的共情空间。

让家人团聚时有话可聊,让游子思乡时有情可寄。这正是当下社会所稀缺的。”

“它成功地激发了年轻人的文化自豪感和探究欲,”一位大学讲师在课堂上感慨,“我的学生今天都在讨论《水调歌头》和京剧唱腔,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斯语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重新包装和输送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甚至连一些国际媒体也注意到了这台现象级的晚会,进行了报道,称其为“东方美学的现代化成功演绎”,进一步扩大了大秦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面对这铺天盖地的赞誉和行业内掀起的“学习斯语”风潮,处于风暴眼的斯语,依旧保持着超然的平静。

顾磊向他汇报着各方发来的合作意向和如雪片般的媒体采访请求。

“老板,现在您可是被各大电视台视为‘教科书’和‘指路明灯’了。”顾磊语气中带着一丝与有荣焉。

斯语翻阅着言究堂科技刚刚提交的、关于利用AI技术进行古诗词韵律分析与辅助创作的最新进展报告,头也没抬地回道:

“虚名而已。重要的是,他们是否真的能沉下心,去做有价值的内容。”

他清楚,一时的模仿和追捧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的生态。

只有当这种对文化深度和艺术品质的追求,内化为行业共识和创作自觉时,才算真正达到了目的。

“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斯语放下报告,目光清明,“是《卧虎藏龙》音乐会和《天龙八部》的连载。

至于那些合作邀请……你酌情处理,非核心、无意义的应酬,一律推掉。”

“明白。”顾磊点头应下。

窗外,秋意渐浓。

斯语知道,这台中秋晚会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

它像一颗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会不断扩大,推动着整个行业,乃至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去重新审视和拥抱自身文化的价值。

而他,将继续在这条路上,扮演好那个冷静的“播种者”和“引路人”的角色。

前方的路还很长,但他步履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