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与尔同销万古愁’呢?为什么先给我们带来了‘背诵愁’?”
“学长,下次写诗能不能考虑一下我们学生的感受,写点短的?(顶锅盖跑)”
当然,这些留言大多带着玩笑的性质,
斯语在云顶苑的书房里,自然也看到了这些消息和网络上的各种反应。
顾磊向他汇报时,语气都有些忍俊不禁。
斯语看着屏幕上那些学生们“又爱又恨”的留言,脸上难得地露出了一丝近乎无奈的微妙表情。
他从未想过,自己“搬运”地球经典的行为,有一天会以这种方式,直接影响到这个平行世界一代人的“学业负担”。
这种感觉颇为奇异,有点像是恶作剧得逞,又有点像是无意中成为了“全民公敌”(学生版)。
他当然不会去回应这些“控诉”。
但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的作品,他的“诗仙”之名,已经真正地、不可逆转地融入了这个世界的文化血脉和教育体系之中。
这或许就是文化影响力最直观、也最深刻的体现——它不仅被传唱,被讨论,更被一代代人学习、背诵、铭记,成为他们知识结构和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虽然过程对学生们来说可能有点“残酷”,但结果,无疑是斯语乐于见到的。
只是,他大概能预见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在校园里遇到的学弟学妹们,看他的眼神,恐怕会更加复杂——
那将是混合着崇拜、好奇、以及一点点“咬牙切齿”的独特目光了。
而他的“诗仙”之名,也随着这一纸教材修订令,被牢牢钉在了大秦的文化史册上,再无争议。
随着教材修订的消息尘埃落定,“诗仙”斯语的名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稳固高度。
然而,斯语本人却仿佛从这场席卷全国的舆论风暴眼中悄然抽身,重新将生活的重心拉回到了他自己的节奏里。
云顶苑的书房再次成为他最主要的堡垒。
窗外帝都的盛夏愈发浓烈,蝉鸣聒噪,而室内却保持着一种恒定的清凉与静谧。
《封神演义》的实体书出版工作已进入最后的校对阶段,精美的插画和排版设计样本就放在他的手边。
这部融合了蓝星背景与地球核心故事框架的鸿篇巨制,即将以更庄重的形式与读者见面,预计又将掀起一轮神话阅读的热潮。
同时,他的注意力也开始投向更远的未来。
《洪荒》的音乐构想虽然宏大,但直接上手仍显仓促。
他需要一个过渡,一个能将他对民族音乐、神话意象以及现代交响思维的探索进一步具象化的项目。
他的目光落在了之前完成的《卧虎藏龙》协奏组曲上。
这部作品的排练已臻完善,是时候让它正式面世了。
他计划与帝都爱乐乐团合作,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一场名为“东方意象”的音乐会,将《卧虎藏龙》组曲作为核心曲目,同时或许可以加入《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乐版,以及……
他正在构思的,基于《封神演义》某个片段创作的、带有实验性质的交响诗。
(都没人找作者的吗?作者今天早起去面试了,所以昨晚没熬夜更新[自觉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