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卧虎藏龙(1 / 2)

消息首先是在各大校园论坛、学生社群中炸开的。

【卧槽?!真的假的?!《将进酒》要进高中课本?!】

【《春江花月夜》……那么长!还要背?!杀了我吧!】

【还有《静夜思》?小学就要开始背斯语了?我们的童年结束了!】

【官方认证,斯语诗仙,恐怖如斯!】

【以前觉得李杜苏辛(此世界对应的古代大诗人)是噩梦,现在好了,噩梦照进现实,还t是加强版!】

【我宣布,从今天起,我对斯语的感情是又爱又恨!爱他的才华,恨他给我增加的作业!】

“又爱又恨”,这四个字精准地概括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态。

爱,是发自内心的。

毕竟斯语的这些诗篇,即便是抛开“诗仙”光环,其本身的文学魅力和情感冲击力也是无可挑剔的。

谁不曾为“床前明月光”的乡愁所动容?

谁不曾被“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所激励?

谁又不曾沉醉于“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壮丽画卷?

斯语以其横空出世的才华,确实征服了无数年轻的心,甚至让很多原本对古诗文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开始觉得“诗词好像有点酷”。

但恨,也是实实在在的!对于学生们来说,再美的诗篇,一旦和“背诵并默写全文”、“分析思想感情与艺术特色”、“考试重点”联系起来,其美感似乎就瞬间打了折扣,变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尤其是《将进酒》和《春江花月夜》这种篇幅较长、意象繁复、用典精深的作品,更是被高中生们视为“终极boSS”级别的存在。

网络上,各种调侃和“哀嚎”的段子层出不穷:

【以前背诗:诗人已逝,隔着时空品味。现在背诗:作者正在隔壁大学泡妞(开玩笑),而我们却要在这里头悬梁锥刺股!】

【求助:《将进酒》那么长,怎么背?在线等,挺急的!】

【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明年语文试卷上的情景默写:请补全‘君不见_____,。’‘,_____。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救命!】

【《春江花月夜》:谢邀,刚入选课本,已准备好成为新一代学生噩梦。】

【斯语学长,求求你以后少写点吧!给学弟学妹们留条活路啊!(狗头保命)】

甚至有“热心”网友开始制作表情包:一张斯语在机场被围堵时略显清冷无奈的照片,配文——

“看见了吗?就是这个人,他不仅要占领我们的歌单、我们的书架,现在连我们的课本都不放过!”

这些调侃和“抱怨”背后,其实是一种带着自豪和亲近感的复杂情绪。

毕竟,背诵一个活在同时代、并且如此传奇的人的作品,感觉是奇妙的。

这不再是学习遥远的历史,而是在参与一场正在发生的文化盛宴,尽管参与的方式有点“痛苦”。

一些胆子大的学生,甚至跑到斯语那已经长草的围博

“诗仙学长,您知道《春江花月夜》有多难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