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诗会(2 / 2)

七月中,临安城。

“曲苑”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园林,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荷香阵阵,与帝都的恢弘大气截然不同,充满了婉约灵秀之气。

诗会便设在水榭环绕的主厅“流觞阁”内。

斯语一袭简约的深色夏装,出现在会场时,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在场的有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也有意气风发、眼神锐利的年轻才俊。

他们来自不同地域,带着各自的文化烙印和些许不易察觉的审视。

总会会长沈钧儒老先生亲自将斯语引荐给各地分会的代表。

“这位便是斯语小友,想必他的《春江花月夜》,诸位都已拜读过了。”沈老笑容和煦。

江南分会的会长,一位清癯的老者抚须笑道:“‘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如此佳句,出自如此年轻的俊杰之手,实令我江南文坛既感欣喜,又觉汗颜啊。”

语气温和,但话语间也隐隐点出了江南文坛的底蕴。

中原分会的一位壮硕老者声若洪钟,“斯语小友的《归嵩山作》亦是气度不凡,颇有我中原山河之雄浑!好!”话语间带着北地的豪爽与认同。

其他几地的代表也纷纷上前寒暄,言辞客气,但目光中的探究之意却丝毫未减。

斯语只是从容应对,话不多,却滴水不漏。

诗会正式开始。

“流觞阁”内,香茗氤氲,文气汇聚。

当沈钧儒会长宣布第一项为“对联比拼”时,在场所有文人的精神都不由为之一振。

这既是才学的较量,亦是急智与底蕴的试金石。五大分会的代表们,眼神中或流露出跃跃欲试的锋芒,或藏着沉稳内敛的自信。

沈老目光扫过窗外满池碧荷,略一沉吟,朗声道:“老夫这上联是——‘池中荷叶鱼儿伞’。”

上联一出,满座皆微微颔首。

此联看似信手拈来,描绘夏日常见景致,实则巧妙地将“荷叶”比喻为“鱼儿”的“伞”。

既生动形象,又平添几分童趣与雅致,平仄和谐,是个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对得精妙的好上联。

西北分会的代表,一位身材魁梧、面容粗犷的中年学者赵擎岳率先开口。

他性格如西北风沙般直接,急于为分会拔得头筹,略一思索,便洪声道:“我对 ‘梁上蛛丝燕子帘’ !”

他对仗尚算工整,“蛛丝”对“荷叶”,“燕子帘”对“鱼儿伞”。

话音落下,他环视四周,脸上带着几分自得,认为此联捕捉了檐下细微景致,与上联的池中景象形成呼应。

然而,几位老成者却微微蹙眉。江南分会那位气质温婉的女先生苏芷柔轻轻摇头,心道:

“赵兄此联虽巧,然‘蛛丝’之意象,终嫌纤弱阴郁,与这盛夏荷塘的明朗生机不甚相合,格局稍逊。”

她并未直言,只是端起茶盏,掩去眸中思量。

岭南分会的年轻才子陈逸风,素以才思敏捷着称,见赵擎岳被隐晦否定,心中暗喜,自觉机会来了。

他折扇轻摇,朗声道:“在下对 ‘院里梧桐凤凰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