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的浪潮席卷网络,在带来另类“情感释放”的同时,其沉重的内容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一些人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痛苦。
对于本就身处抑郁深渊的人而言,这首歌非但不是宣泄,反而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李悦,25岁,设计师】
李悦患上抑郁症已经两年了。
起因是长期的项目压力、甲方的无理要求以及职场pUA,让她逐渐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和自我价值感。
她开始失眠、食欲不振,对曾经热爱的绘画也提不起笔,感觉自己像个被掏空的壳子,只是在机械地重复着呼吸。
深夜,她习惯性地刷着手机,试图用网络信息填充内心的空洞。
首页推送了《海底》,标题是“治愈神曲(骗你的)”。
带着一丝自嘲和“还能坏到哪里去”的破罐破摔心态,她戴上了耳机。
前奏响起的瞬间,那冰冷的孤独感就攫住了她。
“散落的月光,穿过了云——躲着人群,铺成大海的鳞——”
歌词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剥开了她努力维持的平静外表。她不正是那个“躲着人群”的人吗?
“海浪打湿白裙,试图推你回去——海浪清洗血迹,妄想温暖你——”
她多么希望有人能把她推回“岸边”,给她真正的温暖,而不是那些苍白无力的“加油”和“想开点”。
可现实是,连她自己都想放弃自己了。
当听到“灵魂没入静寂,无人将你吵醒——”时,那种无人能懂、被放逐在冰冷宇宙深处的极致孤独感,让她瞬间崩溃。
她蜷缩在椅子上,眼泪汹涌而出,不是释放,而是更深的绝望。
这首歌没有给她任何希望,它只是把她一直在逃避的感受,用最凄美也最残酷的方式唱了出来,仿佛在说:“看,你的痛苦就是这样,无处可逃。”
那一夜,她彻夜未眠,《海底》在耳机里单曲循环,将她拖入了更深的黑暗。
第二天,她无法起床,请假的消息都无力发送。
【李哲,17岁,高三学生】
李哲的抑郁源于家庭和学业的双重压力。
父母对他期望极高,每一次考试排名都像紧箍咒。
在学校,他性格内向,没什么朋友,感觉自己是班级里透明的存在。
他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也融不进同学的圈子,是个彻底的失败者。
同学群里有人分享了《海底》,开玩笑说“考前减压必备”。
他鬼使神差地点开了。
“来不及,来不及,你曾笑着哭泣——”
“来不及,来不及,你颤抖的手臂——”
“来不及,来不及,无人将你打捞起——”
“来不及,来不及,你明明讨厌窒息——”
“来不及……”这三个字像重锤一样砸在他心上。
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来不及了,来不及提高成绩,来不及让父母满意,来不及拥有快乐的青春……一切都太迟了。
而“无人将你打捞起”,更像是对他未来人生的预言——一片灰暗,没有变化,没有希望。
他关掉音乐,把自己蒙在被子里,无声地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