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深夜的宿舍里哭到不能自已,不敢出声。】
【感觉心脏被一只冰冷的手攥住了,喘不过气。】
【‘有没有人爱你’……这句话像一根针,扎进了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问徵,不,斯语!你出来!你到底经历过什么才能写出这样的歌?!】
【致郁之路?这他妈是直接把人往海底拽啊!但我……忍不住单曲循环。】
《海底》如同一颗深水炸弹,在无数孤独、敏感、或正处于低谷的灵魂深处引爆。
它没有给出答案,没有提供救赎,只是将那深不见底的悲伤与孤独,赤裸裸地呈现在你面前。
然而,奇怪的是,正是这种极致的“致郁”,反而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情感宣泄和共鸣。
许多人听着《海底》,流着泪,却在评论区和社交平台上,与陌生的同好们相互取暖,分享着彼此的故事。
“致郁之王”斯语,用一首《海底》,再次证明了他那无可匹敌的、直击人类共同情感软肋的创作能力。
而人们也意识到,他的“致郁”,并非为了虐而虐,那背后,是对人性深处最细微、最复杂情感的深刻洞察与悲悯。
只是,这种悲悯的方式,太过残酷,也太过真实。
《海底》上线后引发的情绪海啸,远远超出了普通的“热门歌曲”范畴。
它没有《青花瓷》的典雅诗意,没有《好运来》的喜庆欢腾,更没有《铁血丹心》的家国豪情。
它只有一片望不到尽头的、冰冷的、令人窒息的海水。
然而,正是这种极致的情感体验,催生了一种奇特的网络现象。
起初,是一些被《海底》深深触动、哭得不能自己的听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感受。
但很快,画风开始跑偏。
一位Id叫“快乐小饼干”的博主,发布了一条看似欢快的推文:
“姐妹们!发现一首超治愈的神曲!问徵新作《海底》,秦雪演唱,旋律超级温柔,歌词特别暖心!
听完感觉灵魂都被洗涤了,整个人都平静了呢![爱心][爱心] 链接在此,快去听!”
这条推文
【我信了你的邪!哭得我妆都花了!这叫治愈?!这叫致郁!】
【‘海底看不见四季’叫暖心??博主你的心是冰做的吗?!】
【谢谢,已经致郁了,现在躺在床上思考人生意义。】
【‘快乐小饼干’?我记住你了!你这个骗子!】
“快乐小饼干”的回复却带着一丝“得逞”的狡黠:
“哎呀,哭出来不就是一种情绪的释放和治愈嘛?[狗头] 独苦苦不如众苦苦,好东西要分享呀!”
这条推文仿佛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
一时间,各种“花式骗听”《海底》的段子层出不穷。
【“分享一首适合睡前听的安眠曲,《海底》,保证让你拥有婴儿般的睡眠!”
(评论:谢邀,听完失眠到天亮,眼泪流成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