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一笔清河入梦来送的催更符*2)
大三下学期的课程表果然稀疏了不少。
许多课程进入了结课阶段,主要以论文和项目考核为主。
课堂上,教授们也开始更多地提及实习、未来规划等现实话题。
校园里弥漫着一种介于轻松与迷茫之间的特殊氛围。
对于斯语而言,这突如其来的空闲时间,正好给了他一个喘息和向外探索的机会。
他一直如同精密仪器般高速运转的大脑,也需要接触些书本和乐谱之外的东西,汲取新的养分。
此前嵩山之行的意外效果还历历在目。
那首《归嵩山作》以及他登顶的报道,确实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带动了嵩山旅游的热度。
直到现在,他的邮箱里偶尔还能收到一些地方文旅局发来的、措辞恳切的邀请函,希望他能去当地的名山大川“走一走,看一看”,言语间充满了对流量的渴望。
斯语看着这些邀请,只是淡淡一笑。
爬山?
还是等他真正做足了准备再去吧。
上次嵩山之后,他对“爬山”这项运动的体力消耗有了更清醒的认知。
那绝不仅仅是诗意和灵感,更是实打实的汗水与疲惫。
这次,他想去一个不一样的地方。
一个能安静感受技艺与时光流淌的地方。
他的目光落在了收集来的资料上——“瓷都”景德。
这是大秦联邦着名的瓷器起源地之一,历史上曾长期作为皇家御窑厂所在地,汇聚了南北技艺之精华,被认为代表着大秦陶瓷技艺与艺术的最高峰。
资料上对其历史底蕴、工艺复杂度不吝赞美之词。
然而,一个略显矛盾的现象引起了斯语的注意。
根据市场数据和普遍舆论来看,瓷器在当代大秦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似乎并不高。
许多年轻人觉得瓷器“昂贵”、“娇气易碎”、“清洗麻烦”,远不如玻璃、不锈钢甚至密胺餐具来得实用。
反倒是海外市场,尤其是一些欧美和东亚国家,对大秦的古董瓷器、高端艺术瓷追捧备至,视若珍宝。
“墙内开花墙外香”?
斯语微微蹙眉。
他仔细分析了手头的资料,排除了工艺水平的问题。
景德镇的技艺传承有序,大师辈出,工艺本身并无明显短板。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斯语思考着。
或许是审美教育的缺失,让大众未能充分领略瓷器超越实用器皿之外的艺术价值。
或许是营销推广的方式未能与当代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有效接轨。
又或许,是整个社会对自身传统工艺的价值认知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他觉得,如果不是技艺本身的问题,那一定是大多数人,包括大秦的许多人,还没有真正发现瓷器那独特而深邃的美。
这种美,存在于釉色与器型的微妙变化里,存在于泥土经过烈火烧灼后绽放出的永恒光彩中。
他决定亲自去一趟。
去这瓷器的圣地,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触摸,去感受那传承千年的窑火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