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音乐叙事工程(1 / 2)

嘉宾,一位亚洲文化研究专家试图解释:“这源于大秦深厚的‘家’文化和祖先崇拜,春节团圆是他们一年中最核心的仪式……”

主持人打断道:“我理解家庭的重要性,感恩节我们也会团聚。

但如此执拗地、不计成本地、在固定时间点进行全国性的人口回流,这更像是一种……文化奇观。

他们的交通部门是怎么做到的?这简直比部署一个航母战斗群还要复杂!”

另一位经济评论员则带着一丝酸溜溜的语气:“不得不说,这种强大的内需和人口流动性,背后是可怕的经济活力。

想想看,这三十亿人次带来的交通、餐饮、礼品消费……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市场。

只是……这种文化模式,我们恐怕永远无法复制。”

欧罗巴联盟,某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一段视频:

视频剪辑了大秦春运中各种感人的瞬间:农民工兄弟扛着蛇皮袋在火车站奔跑;年轻情侣在站台紧紧相拥;

白发苍苍的父母在村口翘首以盼;孩子扑向刚下车的父母……背景音乐恰好用的就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片段。

视频下的评论充满了各种语言的惊叹:

“我的天,这太疯狂了!但也……太美了。”

“我哭了。虽然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这时候回家,但他们的爱是真的。”

“我们圣诞节也会回家,但规模……完全不是一个级别。这更像是一种全民性的朝圣。”

“有点羡慕这种明确的、所有人都认同的‘回家’信号。在我们这,家庭关系好像松散很多。”

“这就是古老文明的凝聚力吗?可怕又迷人。”

在这些议论中,不解、惊叹、甚至略带批判的声音固然存在,但一种微妙的、难以言喻的羡慕情绪,却也如同暗流般涌动。

他们羡慕的,或许并非是那人山人海本身的壮观,而是这庞大数字背后所代表的,某种他们正在失去或从未拥有过的东西。

那是一种根植于文化血脉中,对“根”的执着,对“团圆”近乎信仰般的坚守。

是一种明知前路艰辛(抢票难、路途累、花费高),却依然义无反顾、双向奔赴的强烈情感纽带。

是一种跨越千山万水,被同一个文化密码——“过年回家”,所召唤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大秦的春运,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其他国家社会中,可能正在逐渐淡化的紧密家庭联系和地域归属感。

当看到新闻画面中,那些提着大包小包、脸上写满疲惫却眼神明亮的归乡客;

当看到风雪中,交警为拥堵的高速公路车辆送去热水和食物的场景;

当看到火车站里,志愿者帮助老人、引导人群的井然有序;

当最终看到无数个家庭,在历经奔波后团聚时那发自内心的、毫无保留的喜悦泪水与笑容时……

那种扑面而来的、浓郁到化不开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让许多隔着屏幕的外国观众,在感到文化冲击的同时,心底也不由自主地生出一丝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