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崭新的阶段(2 / 2)

前排那位白发老者,已然老泪纵横,他用力地、一下一下地鼓着掌,仿佛要将一生的激动都倾注在这掌声里。

那位时髦的年轻女孩,早已忘了形象,跳着脚用力挥手,眼眶通红。

音乐专业的男生和他的外国友人紧紧拥抱在一起,语无伦次地表达着内心的激动。

中年女观众伏在丈夫肩头,喜极而泣。

老乐迷们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用力跺着脚,掌声如同雷鸣。

起立!

不知是谁先带的头,如同被风吹过的麦浪,观众席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自发地站了起来!

没有人指挥,没有人要求,这是对台上艺术家的最高礼赞,是对这部划时代作品最由衷的致敬!

掌声持续了将近十分钟,依旧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

指挥多次上台鞠躬致谢,乐手们眼中也闪烁着激动与自豪的泪光。

台下观众的狂热,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演出,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审美的颠覆,一次文化的共振!

他们亲眼见证、亲耳聆听了一个传奇的诞生,一种古老艺术焕发出的、足以征服任何挑剔耳朵的崭新生命力!

这种轰动,不是流星般转瞬即逝的闪光,而是如同投入平静湖心的巨石。

激起的涟漪必将层层扩散,深远而持久地回荡在每一个亲历者的心中,也必将回荡在大秦乃至世界音乐的史册上。

首演的成功,仅仅是起点。

官方媒体以罕见的篇幅和力度报道了这次演出,盛赞其“为传统音乐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成功范本”,“展现了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的完美结合”。

专业的乐评人在仔细聆听了演出录音后,撰写了长篇分析文章。

从曲式结构、和声运用、配器手法等多个角度,高度评价了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

认为其“成功地架起了传统美学与现代听觉体验之间的桥梁”,“标志着大秦民族管弦乐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网络上的反响更是空前热烈。

演出现场的视频片段被疯狂转发、点击、评论。

“这是我听过的《春江花月夜》?!跪了!”

“原来民乐可以这么宏大,这么细腻,这么有电影画面感!”

“给斯语大神跪了!他是不是打通了任督二脉?怎么什么都会啊!”

“之前那些说民乐上不了台面的外国佬呢?出来听听!”

“这才是我们该有的文化输出啊!”

这股热潮并未随着时间流逝而消退,反而如同陈年佳酿,愈发醇厚。

《春江花月夜》的民族管弦乐版本,迅速被各大音乐院校列为研究和教学范例。

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一些民族乐团,纷纷开始联系帝都民族乐团,希望能够获得乐谱授权并进行排演。

这首曲子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场合、音乐节的舞台上,甚至被一些影视作品选为配乐。

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音乐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