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特此祝贺(2 / 2)

“这……这是问徵写的?!这他妈是交响乐?!”

“我的鸡皮疙瘩起来了……从第一个音符开始!”

“等等,让我缓缓,这旋律,这结构,这……这完全是大师级的手笔啊!”

“我刚才夸得太保守了!我以为只是不错,没想到是牛逼到这种程度?!”

“原谅我词穷,我只能说,太好听了!太牛逼了!”

短暂的震撼与回味之后,是更加汹涌澎湃的二次爆发!

无数听完了全曲、激动得难以自抑的网友,如同潮水般涌向外网的社交平台、论坛、视频评论区。

这一次,他们不再是仅仅依靠语言的艺术,而是有了最强大的武器——这首《第四十号交响曲》的链接!

“@奥斯顿·莱斯特 听听!这才叫音乐!你那个也好意思叫高级?”

“来来来,都来听听,什么叫‘缺乏交响乐细胞’?脸疼吗?”

“不是喜欢比吗?来,专业乐评人呢?来分析分析这首《第四十号交响曲》什么水平?”

“刚才谁嘲笑我们大秦没有好交响乐的?出来走两步?”

视频和音频的链接如同病毒般在外网扩散。

起初,许多外国网友和乐评人还带着惯有的偏见点开,准备挑刺。

但随着音乐的进行,他们的表情从轻蔑,到疑惑,到惊讶,再到最后的震惊和沉默。

专业的乐评人能够听出这部作品背后深厚的古典音乐根基、纯熟的作曲技法以及那属于莫扎特式的、独一无二的灵感火花。

普通听众也能直观地感受到那旋律的美妙、情感的冲击和音乐本身的宏大与精致。

质疑的声音迅速变小,惊叹和探讨的声音开始出现。

“这……这真的是那位作家写的?难以置信!”

“我必须承认,这部作品是杰作,放在任何时代都是。”

“旋律太美了,结构无懈可击……这是怎么做到的?”

之前气焰嚣张的嘲讽言论,在这样硬核的作品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可笑,迅速被淹没。

几乎在民间舆论开始逆转的同时,官方的声音也适时出现了。

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大秦联邦文化与旅游部、以及国家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官方围博,发布的并非是什么慷慨激昂的檄文,也没有大肆炫耀。

只是用极其平淡、甚至带着点例行公事般的口吻,发布了一条简讯:

“据悉,我国青年文化工作者斯语近日创作完成交响乐作品《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

该作品展现了其在音乐领域的探索与新尝试。特此祝贺。”

没有提及任何与莱斯特的争议,没有进行任何国际比较,语气平淡得就像在报道一场普通的文艺活动。

这种举重若轻、近乎“无视”的态度,反而形成了一种更高层面的、强大的心理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