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弱宋铁血郎 > 第183章 无年之祭

第183章 无年之祭(2 / 2)

风中,隐约传来最后一辆马车上,木箱随着颠簸发出的“叮当”脆响。

那声音敲在每个人的心头,沉重而肃穆。

那箱中装载的,并非寻常之物,而是一枚枚精心雕刻的木牌。

每一块的背面,都深深镌刻着一位阵亡将士的姓名;正面,则以遒劲的笔力刻着“光荣”两个大字。

在木牌的左下角,还刻着赵昺的年号—“祥兴”,其下却并无具体的年月。

此事,城内的士绅们曾联名谏言,希望沿用陛下登基的时间,刻上“祥兴四年”。

这个提议,被赵昺亲自驳回了。

彼时,他望着远方,只沉声道出一句:

“家国未复,何以为年?”

此言一出,无人再敢多言。

在这位少年官家心中,故土未全,便不算是真正开启了新的纪年。

除了长宁军与西南夷军的伤亡,新组建的“川军”在此番扫荡川东的战役中,亦有近百名新兵魂断沙场。

这个数字,对于一支初经战火锤炼的新军而言,或许堪称一份“合格”的答卷,甚至可称得上是迅速形成了战斗力。

然而,对于重庆府内那些刚刚送子参军、盼着团圆的家庭来说……

新年喜庆的余温尚未散尽,短短数日间,等来的却是天人永隔的噩耗。

纵然明白“大义”所在,那撕心裂肺的悲痛,又如何能轻易抚平?

唯一能带来些许慰藉的,是赵昺亲自送入每户阵亡军属家中的那块“光荣”木牌,以及随牌送达的些许抚恤。

在这片以土地和宗族为根基的农耕大地上,由天子亲赐、代表着为国捐躯之荣光的木牌,其分量重逾千钧。

这份来自最高统治者的认可与哀荣,如同沉甸甸的泥土,暂时覆盖住了部分喷涌的悲伤,让泪水得以在尊严中稍作停歇。

妥善处理完阵亡、伤残将士的抚恤与安置,赵昺未敢有丝毫停歇,立刻又将精力投入到紧张的防务之中。

他急召转运司管事王石,下达了明确的指令:将库中已调试、装填完备的铁火炮,火速调配、运往前线各关键要。

白帝三城、钓鱼城、泸州神臂城、夔州……所有需要加强防御的城池,都必须尽快获得这批守城的利器。

战争的阴影并未远去,必须争分夺秒,将川东打造成一个更加坚固的堡垒。

难得的半日闲暇,赵昺与李庭芝并架而立,驻马于骑兵校场边缘的高地之上。

二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远处尘烟扬起、正在紧张操练的骑兵洪流。

场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那批源自章广寨的百战老卒。

他们控马娴熟如臂使指,冲锋转向默契十足,纵马奔驰间自有一股尸山血海中淬炼出的凛冽杀气。

这些老卒,任何一个拉出来,都堪称敢于正面硬撼天下任何精锐骑兵的悍勇之士。

然而,李庭芝看着他们,心中却不免泛起一丝复杂情绪。

他一手带出的章广寨精锐,如今已被拆分各处。

五千兵马,调拨近两千入了水师,又精选出一千最富经验的老兵散入川军各营担任“班长”骨干,负责操练新卒。

剩余的二千骑兵,也大多被分派至钓鱼城、白帝城等前沿要地驻防,此刻留在这核心校场的,竟不足百人。

而这百人,无一不是优中选优、最擅骑射的翘楚,如今正担当着训练新骑兵的重任。

赵昺望着下方泾渭分明却又在同场操练的队伍,轻轻叹了口气。

他转头望着李庭芝,语气带着诚挚的感激:“从僰王山带来的五百僰汉骑兵,重庆城内遴选的一千八百汉家儿郎,再加上那二百余名蒙古少年……”

“如此多不同出身、不同习性的族群混编一军,其中的磨合与艰辛,真是辛苦老将军,以及您麾下负责操练的将士们了。”

说罢,赵昺的目光扫过那些在教官呵斥下,努力调整着不同风格骑术动作的新旧面孔。

他深知要想将这些习惯、语言甚至战斗方式都迥异的力量拧成一股绳,绝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