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新政(1 / 2)

白帝城及下关、子阳三城既下,肃清残敌之后,赵昺并未久留。

他命冉安率长宁军驻守此地,并将俘获的二千余元军降卒编为苦役,全力投入三城防御工事的修缮之中。

这些昔日让蒙哥汗折戟的雄关,在被元军攻破后已荒废多年,城防多有损毁,亟待恢复。

安排妥当,赵昺便与李庭芝一同,率领历经数战的西南夷军与章广寨主力,踏上了返回重庆府的归途。

年关将近,几番大战下来,将士疲惫,军械耗损,也需一段时间的整补。

更重要的是,重庆府内近十万百姓的安置、生计,以及这座新光复的川东核心之地的秩序重建。

千头万绪,都等着他回去主持大局。

行程匆匆,约莫一周后,队伍再次抵达钓鱼城下。

此地与往日死寂的荒凉已大不相同。

尽管寒风依旧凛冽,但城头之上,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号子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从重庆府征调而来的懂得城防营造的工匠,正与军士、民夫一同,热火朝天地修复着这座传奇要塞的城墙与瓮楼。

赵昺立马于城下,仰望着这片忙碌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

世人皆言宋弱,然两宋军工营造、城防设计之精,实不弱于任何时代。

若无此依山就势、层层设防的坚固堡垒体系,以及守城军民的浴血奋战,何以能让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在此顿挫数十年,乃至击毙一位大汗?

纵观宋辽金夏蒙三百余年战事,宋军对外作战的胜率实际高达六七成,远超汉唐对外战争的胜绩。

靖康之变,祸根更多在于朝廷战略决策的连环失误、内部党争倾轧以及关键时刻的指挥混乱,而非单纯军力不济。

要知道,当时各地勤王军能在短时间内集结二十万之众,本身就证明了王朝深厚的动员潜力。

只可惜,南渡之后,朝堂之上怯战、求和之声时常占据上风,加之官僚体系日益腐败,以及最重要的——北方天然马场尽失导致的骑兵短板难以弥补。

“以步制骑”本就艰难,朝廷却因猜忌武将,屡屡分散军权,临阵掣肘,使得前线将领难以施展。

最终,不是败于战场,而是溃于庙堂,一步步被元军蚕食鲸吞,直至崖山……

历史的教训,沉痛而深刻。

赵昺收回目光,眼神愈发坚定。

如今,既然归来,他又站在这些凝聚了先人智慧与血泪的城垣之上,就绝不容许旧日悲剧重演。

稳固川东,只是第一步。

赵昺最后深深望了一眼正在重现生机的钓鱼城,未作停留,当即调转马头,与大军直奔重庆府而去。

此刻的重庆府,原先属于速哥的那座最为恢弘的官邸已被彻底清扫整理出来,静候少年官家的归来。

城头之上,一直翘首以盼的校尉易士英,远远望见赵昺与大军的身影出现在地平线上,立刻激动地高呼起来:“官家回来喽!快开城门!迎接官家!”

沉重的城门缓缓洞开,赵昺一马当先,驰入城内。

然而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由得勒紧了缰绳。

城门内的主街两侧,密密麻麻站满了前来迎接他的城中百姓。

他们扶老携幼,在凛冽的寒风中不知已等候了多久,无数道目光聚焦在他身上,那目光中充满了期盼、激动,还有一丝不敢置信的恍惚。

一股热流猛地冲上赵昺的心头,他忍不住抬起手臂,扯着嗓门,向着他的军队,向着所有百姓,高喊出凝聚着胜利与信念的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