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弱宋铁血郎 > 第158章 鹰眼初张

第158章 鹰眼初张(1 / 2)

风雪初霁,凌霄城内的寒意却被一份不寻常的暖意悄然驱散。

大病初愈的赵昺,拎着一竹筐还带着谷壳香的鸡蛋,与文柳娘并肩走在覆着薄雪的碎石子路上。

清早,二人携伴而行,挨家挨户探望战役中伤亡的僰族人。

眼前这幢以木桩架空、底层圈养着家畜的僰族传统木屋,是此行的最后一处人家。

文柳娘轻提裙摆,踏上吱呀作响的木梯,叩响门扉。

开门的是一名僰族小娃,睁着乌溜溜的眼睛,一见门外站着位好看不得了的汉人姑娘。

小娃立时醒悟,扭头朝屋内脆生生喊道:“阿母!文姑娘来看我们啦!”

应声出来的是一位面容被风霜刻满红晕的僰族妇女,她的脸上堆着淳朴笑容。

待瞥见文柳娘身后,那抹清瘦却挺拔的身影时,下意识捂住了嘴,眼中满是惊愕与无措。

“是阿樱婶子吧?”赵昺笑声清朗,宛若破开阴云的阳光,“沙仔的腿伤可好些了?”

妇人这才回过神,慌忙侧身让开,手脚都不知该往哪里放。

“官家……您、您怎么来了?”

“也没让阿大过来知会一声,民妇这……什么都没准备……”

赵昺笑着提起手中的竹筐,语气轻松得像是在与邻家婶子唠家常。

“阿樱婶,这话说的……难道我来串个门,还得先去老寨主那儿禀报不成?”

“”我可不是他管的族人,怕他念叨呢。”

言语中,赵昺把“官家”的称呼刻意去掉,只当自己是一位来串门的少年郎。

这话引得一直拽着母亲衣角的小娃沙朵仰起头,童言无忌:“阿罗爷爷自己都听官家的话呀,他才不敢念叨官家呢!”

赵昺将竹筐递给文柳娘,俯身摸了摸沙朵的脑袋,笑道:“你这话在理。不过,你们僰村的事,我可做不了主,都得听你阿罗爷爷的。”

说着,变戏法似的从怀中掏出一个彩漆拨浪鼓和一双簇新的棉鞋。

“拿去,看看合不合脚?”

沙朵眼巴巴望着母亲,文柳娘已含笑挽住阿樱的胳膊,“阿樱婶,收下吧。官家给每户都备了礼,您家住的远,我们才来得迟了些。”

阿樱闻言,不再推辞,对儿子轻斥道:“还不快谢谢官家!仔细着穿,可别糟蹋了好东西!”

沙朵欢呼一声,像模像样鞠了个躬,接过礼物,宝贝似的抱在怀里,咚咚咚跑进里屋。

清脆的鼓声,洒满一路,冲散先前那点见面的拘谨。

阿樱下意识想拉文柳娘的手,瞥见自己沾着泥渍的粗糙手掌,又赧然缩回。

文柳娘却浑然不觉,主动握住她那宽厚的手掌,一同走向屋内暖意融融的火塘。

赵昺也随意地拣了个矮凳坐下,问道:“阿樱婶,沙仔呢?怎不见他?”

话音刚落,门口便传来脚步声,正是背着干柴归来的沙仔。

刚要问母亲天冷为何不关门,一眼瞧见屋内的赵昺。

他赶忙丢下柴火,几个大步跨到近前,黝黑的脸上满是惊喜:“官家!您怎么来了!”

赵昺含笑打量着他已能自如行走的腿脚,赞道:“好个沙仔,不愧是朕亲封的英雄,这伤好得利索。”

沙仔被夸得热血上涌,抬手就要拍打没好多久的伤腿,证明自己无恙。

却被母亲一眼瞪得讪讪收手,只得挠着后脑勺憨笑:“官家,小伤,不碍事!”

“过来坐。”赵昺拍了拍身旁的凳子,“站着说话,朕还得仰头看你。”

阿樱忙又瞪了儿子一眼,沙仔这才小心翼翼地在赵昺身旁蹲下,仍不敢完全落座。

赵昺见状,直接将凳子推到他跟前,语气不容拒绝:“腿伤哪能好得那么快?坐下,这事朕说了算,看你阿母做什么。”

沙仔这才惴惴坐下,憋了半晌,冒出一句:“官家,回来就听乡亲们说,您今儿个在城里,挨家挨户给咱们送东西……您人怪好的。”

“哈哈哈!”赵昺被他这朴实的夸赞逗得开怀大笑,“朕不过是把你们应得的东西送来,倒叫你们把朕当成善人了。”

他转而正色,温和地看着沙仔,“好好将养,刀伤不比别的。朕一场风寒尚且要躺几日,何况你这实实在在挨了一刀?”

“呸呸……官家您是天上真龙,沙仔就是土里打滚的泥鳅,哪能跟您比。”

大婶阿樱闻言,连忙接口反驳。

赵昺目光清澈,看向这位质朴的母亲,声音温和却坚定。

“阿樱婶,话不能这么说。”

“朕若是龙,沙仔便是你们僰人崇敬的太阳鸟,一样能翱翔九天,与朕同在一片青天之下。”

“那敢情好!”沙仔胸膛一挺,激动道,“我沙仔就愿做官家的眼睛,替官家看路,探路!”

屋内顿时漾开一片暖融融的笑声,火塘的光跳跃在每一张脸上,将冬日的严寒彻底隔绝在外。

文柳娘静静坐着,目光柔和地落在赵昺身上,看着他卸下所有威仪,与这僰族一家如同亲人般自然相处。

起初她也不解,为何官家执意要亲自走这一家一户,如今这满屋的欢声笑语,已是最好的答案。

有些君民之情,便是在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家常闲话与真心体恤中,一点点夯实的。

辞别了沙仔一家,赵昺与文柳娘穿过渐深的暮色,踏入了老寨主阿罗那座更为宽敞些的竹楼。

如今,阿罗家中只有妻子阿月相伴照料。

他们的两个儿子阿二、阿三皆在西南夷军中效力。

最近,阿月听闻两个儿子因军功,从伍长升任了都头。

身为母亲,她的心中是既为儿子们骄傲,又难掩深深的忧虑——从军打仗,哪个母亲不日夜悬心,生怕哪天就传来噩耗?

正当她倚门思子之际,竹梯上传来轻缓的脚步声,寻声望去,竟是那位在城内备受赞誉的文姑娘。

自打这位文姑娘到了凌霄城,并带来了五位从江南请来的郎中,日日于长宁军治所为城内的僰、汉百姓看诊,这些善举早已赢得百姓的一片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