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蜀策(1 / 2)

竹楼内陈设简朴,唯有一盆炭火驱散着蜀地山间的湿寒。

赵昺拎起温在火上的陶壶,为风尘仆仆的二人各斟了一碗热茶。

他将陶碗推至柳娘面前,声音平和,问出心中惦念许久的事:“文姑娘,一路辛苦。陈老倌……他身子可还硬朗?”

柳娘双手捧住温热的陶碗,指尖传来的暖意让她紧绷的心神稍松。

她抬眼望向赵昺,轻声道:“回官家,陈老伯身体尚可。他虽把大部分精力都耗在商行的庶务上,嘴上却一直记挂着您。”

得知陈老倌身体硬朗,赵昺眉梢微动,示意她继续。

柳娘条理清晰地回禀:“商行凭借色目人的名头作掩护,行事颇为便利。”

“陈老伯借着南洋来的海船,采买胡椒、豆蔻、犀角等江南紧俏之物,再用这些货品与本地乡绅置换粮食。”

“所得财帛,依照官家之前的吩咐,尽数用于购粮,而后运往大都发卖,获利颇丰。”

“元廷虽控着运河,但对这等民间粮贸,只要税银足额,倒也乐见其成。”

谈及此处,柳娘黛眉间露出几分自信的神采,显然江南行商的顺利让她感到振奋。

她随即补充关键信息:“官家,依您的吩咐,已在沿途几个关键漕运码头,以商行名义设了客栈与茶寮。”

“南来北往的客商、运丁在此歇脚,闲谈间消息零碎却广泛,倒是能汇集些元廷在各地的风声。”

赵昺闻言,眼底掠过一丝赞许。

这套“商行掩护,物流传讯”的法子,正在按他的设想悄然铺开。

他心下稍安,立刻问及东南备战:“如此甚好。刺桐城那边呢?”

柳娘立刻回应:“官家放心,粤地的疍家渔民,已被陈大伯收编、重整为水师。”

“他们与南洋建造的战舰、一些熟稔航海的水手,正一同赶赴刺桐城集结、备战。”

“此外,官家让重点准备的那批治疗伤病的‘消毒水’,也已由随船的南洋郎中携带,安全运抵刺桐,分发下去了。”

听到此处,赵昺沉吟道,嘴角泛起一丝冷峻的笑意:“蒲氏倒台,于忽必烈而言,痛失的不仅是颜面,更是刺桐港这课税重地。”

“想必他为了填补财源,倒不吝开放粤地商船通行。这对我们虽是挑战,却未始没有可乘之机。”

也儿吉尼抱拳,声音沉毅:“正是。商行正可借此东风,进一步拓展海路。海陆并举,脉络渐通。”

听罢东南局势的回禀,赵昺想起一事,眉头微挑,带着几分戏谑看向柳娘。

“你既到了蜀地,想必是把江南那千头万绪的账目,全甩给陈老倌那个大老粗了?他岂不是要给朕急得上房揭瓦?”

柳娘闻言,唇角微弯,露出一路行来难得的轻松笑意:“官家莫忧,更莫小瞧了陈老伯。”

“江南之地,别的不多,精通算计的账房先生却是不缺的。商行日常账目,自有得力之人打理。”

“奴家此行,陈老伯非但不阻拦,反而最为赞成。”

她语气微顿,目光在赵昺那身沾了泥点的粗布短打上停留一瞬,语气带着心疼与善意的调侃。

“陈老伯说了,官家您非要一个人在这蜀地,扮郎中又筑路,整日操劳得不像个少年郎,他才真是担心得夜不能寐。”

“奴家此番前来,可是奉了陈老伯的严令,定要替他好好瞧瞧,您平日究竟有没有苛待了自己。”

这番带着长辈关切的调侃,让赵昺一时语塞,下意识搓了搓因连日劳作而磨出硬茧的双手,那粗糙的触感让他微怔。

为掩饰这片刻的尴尬,他佯装恼怒地瞪了一眼旁边正努力憋笑的也儿吉尼。

迅速收敛心神,他脸上轻松神色褪去,沉声道:“个人起居,皆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