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弱宋铁血郎 > 第37章 南途议事

第37章 南途议事(2 / 2)

他目光灼灼,凛然续道:“若能在他有生之年,亲手夺回汉家山河——方为上策。”

就在二人交谈之间,车队已渐行渐远,将那座千年古都遗落在苍茫的秋色之中。

赵昺将话题引向南下之行,语气低沉:“此地烽烟已熄五十余载,犹且民生多艰。闽越山民常年与元军周旋,生存之艰险,只怕更甚百倍。”

他目光微凝,续道:“孤所虑者,是陈吊眼或会兵行险着,急于求成,若贸然与元军决战,恐中埋伏。”

文天祥沉吟片刻,眼中锐光一闪,冷静分析道:“元廷为东征日本,强征粮船,闽南粮价必致暴涨,民不聊生!陈吊眼此番聚众,规模恐远胜以往。”

他语气转沉,显出忧色,继续剖析闽越战况的时局风险。

“官家所虑,亦老臣所忧。聚众虽多,易生骄矜之心。陈吊眼虽忠义凛然,却难防人多口杂、内藏奸宄。若真有变,恐为元军所乘,后果不堪设想。”

赵昺蹙眉颔首,道出更深一层的隐忧:“元军东征日本虽注定溃败,然折损多为江南新附之军,其蒙古根本未动。而新帅阿塔海素有骁名,用兵狠辣,定会留镇东南、讨伐义军。陈吊眼若稍有失察,必遭重创。”

文天祥闻言,面露唏嘘。

昔年他举兵抗元,亦曾因独断专行,与陈宜中、张世杰政见向佐,而各行其事,终致兵败被俘。

他深谙其中凶险,抚须长叹道:“老臣当年未能识破陈懿此僚包藏祸心,致其引元军陆路突袭五岭坡,兵败被擒。”

“概因老臣未能与张枢密、陈宜中同心协力,致使官家身陷险境……老臣每念至此,愧疚难当。”

听文天祥坦然自陈往事,赵昺却莞尔一笑,温声劝道:“文公不必妄自菲薄。民间已传张枢密已于南归途中遭遇台风身亡,此事断然无假,否则依他性情怎会销声匿迹?!前尘旧事,何必再论是非功过?”

他语气一转,渐渐凝重道:“孤所虑者,乃当下两难之局。”

“若此行表明身份,虽可振奋民心,却必引元廷大军压境,绝无退路;若隐匿不言,又恐难以说服性情悍厉的闽人诚心归附。此方才是眼下真正棘手之处。”

文天祥闻言神色一凛,顿时收敛情绪,官家所言确是字字诛心。

莫说自己乃是以替死之策脱身狱中,若被元廷察知仍在人世,忽必烈定会震怒发兵,不死不休;

更何况若小官家尚存之事传出,更如沸油入水,元帝必不惜暂罢外战,亦要倾力剿杀。

赵昺当然看穿他心中所思,忽而开口道:“文公不必忧心身份泄露之险。你自然不可轻易暴露,至于孤的身份嘛……”

文天祥急欲谏阻,却被赵昺以眼神止住。

他自嘲一笑,从容续道:“真伪虚实,本就难辨。陈吊眼既举复宋之旗,借孤之名也是理所应当。忽必烈岂会轻信?张弘范已死,他又能与谁对质?多半只当作陈吊眼狐假虎威、借势成事罢了。”

“吾等南下闽地,文公须亲见陈吊眼,陈明原委。若非由你出面,他如何识得孤,又如何肯听孤号令?故你我一明一暗,方为上策。”

说到此处,赵昺眼中难掩跃跃欲试的光芒。

隐匿行踪两年有余,他终于等到能够走出暗处、直面元朝兵锋的这一刻。

一阵秋风骤然卷起,尘土飞扬,猛地掀开车帘。

天光泻入车厢,映亮少年坚毅的眉宇。

此行南下虽仅有十余骑相随,然而秋风浩荡、天地肃然,竟仿佛裹挟着千军万马之势,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