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衣大炮轰?巨炮轰击单一壕沟效率极低,且炮弹宝贵,经不起如此消耗。
他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束手无策”,一种冰冷的、浸入骨髓的恐惧感攫住了他。
他手握两万精锐,坐拥坚城利炮,却被对方一万多人用铁铲和壕沟逼得进退失据,空有一身力气却无处施展。这种憋屈,比一场干脆的败仗更让人绝望。
他是“满州第一巴图鲁”,名声在外。现在却被几条壕沟困在城里,这要是传出去,他找块豆腐撞死的心都有。
而在沧州军的壕沟里,同样并非一帆风顺。
刘体纯也是第一次大规模运用这种超越时代的堑壕战术,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
士兵们需要学习如何在狭窄泥泞的壕沟内生活、作战,如何与友军配合,如何有效地运用火器进行掩护和杀伤。
火铳手在练习如何进行高效的轮射,以保持持续的火力压制。
炮手们则在想办法将轻便的佛郎机炮甚至虎蹲炮前移,部署到前沿壕沟,以便更精准地轰击城头目标。
弓箭手则负责抛射,打击壕沟射击死角的敌人。
各种兵器在实战中互相磨合,寻找最佳的协同方式。进展缓慢,却稳扎稳打。
每一天,士兵们对壕沟的运用都更熟练一分,对火器的配合都更默契一分。
刘体纯时常亲临最前沿,观察清军的反应,评估战术效果。
他的目的非常明确:拿下临清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牢牢吸住鳌拜这支精锐,吸引清廷的注意力,迫使多尔衮从其他战线抽调兵力,从而为南方摇摇欲坠的弘光朝廷,乃至为其他地区的抗清力量,争取一丝宝贵的喘息之机。
这是一盘大棋,临清城下的堑壕,就是他落下的最重要的一颗棋子。他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他在乎的是整个战略局面的主动。
于是,在临清城下,一方是陷入无解困境、焦躁恐惧的守城名将;另一方是沉稳耐心、在实战中不断学习进化、志在更大的战略目标的进攻者。
挖掘仍在继续,骂战每日上演,冷枪冷炮不时响起。表面沉闷的僵持之下,是两种战争理念的激烈碰撞,以及最终决战前那令人窒息的压抑。
所有人都知道,当铁铲的挖掘声停止的那一刻,就是真正雷霆爆发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