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深处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但反扫荡取得辉煌胜利的消息,已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如同插上了翅膀,飞越千山万水,在延安的窑洞、太行山深处的八路军总部,乃至山城重庆的官邸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宝塔山下,延河水畔。党中央的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头版显着位置,发表了题为《太行山上红旗飘——论太行山纵队反扫荡的伟大胜利及其意义》的长篇社论。
社论详细分析了此次战役的进程,高度赞扬了太行山纵队“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依靠人民群众,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日寇妄图摧毁我根据地之阴谋,歼灭了敌之有生力量,取得了辉煌战绩”。文章将这次胜利誉为“敌后游击战争的模范战例”,并号召“各抗日根据地均应学习其经验,特别是指挥员之果敢决心与部队之顽强作风”。
在一孔条件简朴却戒备森严的窑洞里,毛泽东主席披着棉衣,就着昏黄的油灯,仔细阅读着由总部转来的、林峰亲笔撰写的战役总结报告。他看得非常仔细,不时用笔在上面划下记号。
看完后,他深吸一口口烟,对一旁的秘书说道:“这个林峰,不简单呐。不仅能打巧仗,敢打硬仗,更难得的是,善于总结,有战略头脑。你看这里,”他指着报告中对日军战术心理的分析和己方应对策略的部分,“把《论持久战》的思想,具体化到了战役战术层面,运用得很活。告诉老总(朱德总司令)和彭老总(彭德怀副总司令),这样的干部,要重用,要保护。太行山的局面,比他预想的还要好。”
这份来自最高层的肯定,通过电波传回总部,其中蕴含的深意,远不止于一次嘉奖。
太行山深处,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的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了舒展的笑容。
“好!打得好!林峰这小子,又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彭老总拿着战报,声音洪亮,“以相对劣势的兵力和装备,硬是吃掉了鬼子一个大队,打残了他一路,把岩松义雄的部署搅了个天翻地覆!这是给全华北的鬼子,都敲了一记闷棍!”
朱老总沉稳地点点头:“是啊,此战意义重大。不仅保住了太行山根据地这颗钉子,更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要通令嘉奖,大力宣传。”
很快,一份以八路军总部名义发出的嘉奖令,飞向了太行山纵队。电文中,不吝赞美之词,授予太行山纵队“模范纵队”的荣誉称号,并给林峰、赵刚等主要指挥员记大功。
然而,紧随嘉奖令之后的,是一份密级更高的电文。总部在电文中,除了询问纵队目前的困难(如弹药、医药、经费等,并表示将尽力协调解决)外,更重要的,是向林峰征求对下一步华北整个战局的看法。
“……鉴于敌遭此重挫,必调整部署。依你部判断,敌下一步主要动向为何?正太、同蒲等交通线,敌防御必将加强,我各部应如何应对?你部在巩固自身之余,有无能力及意愿,再次对敌交通动脉发起破袭,以策应冀中、冀南兄弟部队?望详陈见解。”
这份电文,已超出了简单的上下级指令范畴,更像是一次战略层面的问策。这表明,在林峰一次次用战绩证明自己的能力后,总部已将其视为能够影响华北战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其意见和力量,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山城重庆,雾气朦胧。蒋介石官邸的书房里,一份来自军统局关于“晋省太行山匪区作战情况”的详细报告,摆在了他的案头。
蒋介石穿着熨帖的长衫,戴着金丝眼镜,仔细地阅读着。报告中,详细列举了太行山纵队此次反扫荡的歼敌数字、缴获情况,以及林峰在此役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