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暗涌(2 / 2)

红军的临时营地内,气氛则截然不同。

特务连的胜利归来,带来了宝贵的弹药、粮食,更带来了久违的士气。战士们围着那挺缴获的捷克式轻机枪,兴奋地议论着,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光芒。这次干净利落的行动,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这支疲惫却坚韧的队伍。

贺龙亲自查看了缴获,高兴地拍了拍赵山娃和特务连战士们的肩膀:“干得漂亮!没给老子丢人!这下,王扒皮那老小子,晚上该睡不着觉咯!”

然而,在军团指挥部的小溶洞里,林峰、贺龙、周安民等人的脸上,却看不到多少轻松。

“敌人的反应比我们预想的要快,也更狡猾。”周安民指着地图上几个新标注的点位,“根据‘岩石通讯’网络传回的消息,以及赵虎冒险送来的情报,敌人明显加强了封锁和盘查。而且,王扒皮的人最近在野猪岭附近出现的频率增加了,虽然还没敢直接进村搜查,但那种窥探的意味很明显。”

贺龙冷哼一声:“怕他个鸟!他来明的,咱们就跟他干!他来暗的,咱们就比他更鬼!”

林峰缓缓摇头,手指无意识地在地图上划动着,他的【地脉感知】最近捕捉到的“扰动”变得更加琐碎和难以捉摸,仿佛有许多细小的虫子在四面八方蠕动。

“敌人改变了策略。大规模进剿暂时不会有了,但他们正在织一张更密、更无形的网。经济封锁会让我们本就困难的处境雪上加霜。而那些化装潜入的侦察人员,威胁比明刀明枪的民团更大。”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我们拔掉了敌人一个看得见的据点,但更多的、看不见的钉子,正在试图钉进来。野猪岭,现在成了风口浪尖上的小船。”

“林峰同志的意思是?”周安民问道。

“两件事。”林峰语气果断,“第一,内部进一步精简、节约,尤其是盐和药品,要做好长期艰苦斗争的准备。同时,加强内部巡逻和隐蔽警戒,特别是对陌生面孔和小股可疑人员的防范,赵山娃的‘山魈’队主力,要投入到反渗透、反侦察中去。”

“第二,对野猪岭,以及未来可能建立的其他群众基点,采取‘休眠’保护策略。暂时切断一切直接联系,避免给敌人留下任何把柄。工作方式要转变,从直接接触,转为更间接、更隐蔽的‘痕迹引导’。”

“痕迹引导?”贺龙有些不解。

“比如,在敌人可能搜查的路径附近,故意留下指向错误方向的脚印或丢弃物;利用山间回声、鸟兽惊飞等方式,误导敌人的判断;甚至,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第三方散布一些真假难辨的谣言,混淆视听。”林峰解释道,“总之,要让敌人即使摸到了边缘,也如同坠入迷雾,找不到我们的核心。”

周安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明白了。这是要把群众保护起来,同时把水搅浑。”

“没错。”林峰目光深邃,“这是一场耐心和智慧的较量。我们亮出了刀刃,敌人也收起了爪子,露出了毒牙。接下来,就是在这片茫茫山林里,看谁更能藏,谁更能耗,谁先找到对方的破绽。”

溶洞外,山雨欲来,湿冷的空气沁入骨髓。根据地的短暂欢呼已经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沉静、更加坚韧的紧张。每个人都明白,短暂的胜利并未改变敌强我弱的根本态势,更残酷、更复杂的斗争,已然拉开序幕。红军的命运,与这片大山,与山里的百姓,更加紧密地缠绕在了一起,休戚与共,生死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