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具体作战方向的选择上,军团内部乃至中革军委层面,都存在不同意见。一种意见主张在北线寻找战机,打击陈诚的嫡系,认为打掉其精锐,能从根本上挫败敌围剿。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应先打较弱的东西两翼,尤其是与蒋介石有矛盾的十九路军,以瓦解敌联盟。
林峰基于自己的分析和那玄妙的感应,更倾向于后者。他感到,北线陈诚部“势”大力沉,急于求战,但其阵型严密,硬碰硬损失太大。而东线的十九路军,虽然战斗力不弱,但其“势”中带着一丝游离和迟疑,与中路军步调并非完全一致,似乎存在可乘之机。
他将自己的判断,连同详尽的敌情分析和风险评估,整理成报告,提交给了军团首长和军委。
十二月的寒风卷过赣南的山林,冬雨淅沥,道路变得泥泞不堪。这对于拥有汽车、骡马等重型装备的敌军来说是阻碍,对于习惯山地行军的红军而言,却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掩护。
红二军团按照预定计划开始调动。部队夜间行军,昼伏夜出,无线电静默,一切都在极度保密中进行。林峰随着军团前指行动,他能感觉到,整个军团如同一张缓缓拉开的弓,紧张而充满力量。那种由数万人的意志和组织力凝聚而成的“组织凝聚力”,在临战状态下变得愈发磅礴,源源不断地被系统吸收,系统界面(虽然他看不到具体界面)上那代表修复进度的、一直模糊不清的指示,似乎微不可查地向前跳动了一丝。
周安民送来了最新情报:敌中路军前锋一个师,因求功心切,推进速度略快,与其侧翼部队拉开了大约一天路程的间隙。而且,该部似乎因为连日阴雨和道路泥泞,产生了懈怠情绪,警戒有所放松。
机会!
林峰的心脏猛地一跳。他脑海中那模糊的战略感应,也在此刻清晰地指向了这个方向,传来一种“稍纵即逝”的紧迫感。
“总指挥!政委!”林峰拿着电报,快步走到贺龙和恽代英面前,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急促,“战机出现了!就在北线,观音山地区!”
贺龙和恽代英迅速围拢过来,目光聚焦在地图上林峰手指的位置。
昏暗的马灯下,三人的影子在军用地图上交织。地图上,代表敌我双方的符号仿佛活了过来,即将展开一场决定苏区命运的血战。
贺龙深吸一口烟斗,重重吐出烟雾,眼中精光四射:“好!等的就是它!林参谋长,立即完善作战计划,上报军委!同时命令部队,加快速度,向预定战场开进!”
“是!”林峰朗声应道,转身投入更加紧张的工作中。
窗外,雨声渐密,敲打着苏区的土地。一场精心策划的反击,即将在雨雾笼罩的群山间上演。红二军团的利刃,已然出鞘,直指敌人的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