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壳在地面震颤的余波尚未散去,陈默的指尖还残留着红绳焚尽时的焦味。
他没有低头看掌心,而是抬手将测灵仪残片从左眼取下,金属卡扣发出轻微的断裂声。
林小棠跪在苏明远身旁,右手掌心压住他肩颈处蔓延的镜面纹路,血珠顺着指缝滴落,在血膜地面上激起一圈微不可察的涟漪。
秦月的手机残骸冒着青烟,主板边缘的黑色粘液正缓缓缩回石缝。
她咬着下唇,从背包里翻出备用设备——一台老式dV摄像机,镜头盖早已脱落,取景框布满划痕。
“还能用。”她说,声音比她自己预想的更稳。
陈默点头,将弹壳碎片收入密封袋,又从风衣内袋取出一张折叠整齐的警用频谱图。
纸面泛黄,边角磨损,是昨夜从苏明远警徽裂痕中拓下的共振频率图样。
他没有多言,转身走向通道出口,脚步踩在血膜上,发出极轻的粘滞声。
林小棠扶起苏明远,他的手臂已恢复部分知觉,但皮肤下的银纹并未消退。
三人跟随陈默穿过石室,秦月肩扛dV,镜头始终对准前方。
市档案馆古籍部的大门在上午九时十七分开启。
守馆老人戴着圆框眼镜,手指枯瘦,登记簿摊开在木台面上。
陈默递上身份证明,林小棠紧随其后,递交了医学院的实习函件,申请查阅“民国时期精神异常病例档案”。
老人沉默地翻动目录册,纸页翻动声像枯叶摩擦。
“1937年,没有这类分类。”他说,“那年的事,归在‘战损’里。”
“我们查的是明德女中一起集体癔症事件。”林小棠补充,“有学生溺亡,校方记录称死者生前曾反复书写‘镜中有人’。”
老人笔尖一顿,墨迹在纸上晕开,缓缓渗入纸背。他抬头看了林小棠一眼,又低头继续填写登记信息。
当他在“申请人姓名”栏写下“陈默”时,墨迹突然折射出一道冷光,角度恰好与陈默左眼残存的测灵仪碎片形成对射。
陈默不动声色地移开视线。
档案调取需经三层审批,但秦月的dV已悄然开启直播。画面中,弹幕尚未出现,观众头像整齐划一地静止在屏幕侧栏。
她输入关键词:“1937”“镜”“血祭”,点击推送。
三分钟后,系统自动弹出一份编号为“Gd-1937-041”的卷宗,标注“原始记录残缺,仅存副本”。
档案袋由粗麻线捆扎,封口盖有民国警局火漆印,印纹为一只闭合的眼睛。陈默用银簪残片挑开封泥,取出内页。
纸张脆薄,泛着陈年血渍般的暗黄,文字以阴书体书写——笔画倒逆,字序错乱。
林小棠伸手欲触,指尖刚碰纸角,右手背鳞片状纹路骤然加深,血珠自掌心旧伤渗出。她迅速缩手,呼吸微促。
陈默将录音机贴近纸面,按下播放键。机器未出声,而是自动进入录音模式,拾音孔对准翻页时的纤维摩擦。
他调整频谱增益,将声波数据导入随身笔记本,程序开始反向重构文字序列。
“阴书不是为了隐藏内容。”他低声道,“是为了防止被完整读取。阅读行为本身会激活残留意识。”
林小棠闭眼,低声念出妹妹的名字。血珠滴落在档案边缘,形成微小的液滴阵列。纸面波纹荡开,阴书体的倒写笔画开始缓慢顺转。
第十七页夹着一张合影。
四名女学生并肩而立,背景是明德女中校门。
其中一人面容与林小棠妹妹完全一致,穿着浅蓝旗袍,领口绣着“明德女中1937”。
她站在最右侧,右手轻轻搭在身旁同学肩上,眼神却望向镜头之外。
林小棠的胎记突然发烫,自肩胛蔓延至锁骨,皮肤下浮现出与照片中少女相同的衣领纹路。
“她不是第一次溺亡。”林小棠睁开眼,“她是被拉回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