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三味辅料的泥膏全部倒入汝窑盆中,与凝露香花瓣混合。沐熙拿起玉簪,顺着一个方向轻轻搅拌。玉簪光滑温润,不会损伤花瓣,也能让辅料与花瓣充分融合。她搅拌得极慢,每一次都确保盆底的物料能翻到上面,让每一片花瓣都能均匀地裹上辅料泥膏。阳光透过制香室的窗棂,洒在盆中,月白色的花瓣、深褐色的甘松泥、青绿色的零陵香泥、淡黄色的白檀泥,在光影下晕染出好看的色泽,香气也愈发浓郁,清润中带着木质的沉稳,甜润里裹着草木的鲜灵。
第三步,浸润。古香谱记载,混合后的物料需用新鲜的荷叶包裹,放入密封的瓷坛中,置于阴凉通风处浸润。沐熙早已备好新鲜的荷叶,是今早采摘凝露香时顺带从荷塘里摘的,叶片宽大肥厚,带着荷塘的清冽气息。她将荷叶铺在桌面上,取适量混合好的物料放在荷叶中央,然后像包裹粽子一般,将荷叶层层包裹严实,用棉线轻轻系好。
瓷坛是特意从集市上淘来的,釉色均匀,密封性极好。沐熙将包裹好的物料一个个放入瓷坛中,直到将瓷坛填满,然后盖上坛盖,用泥封好缝隙,确保不会漏气。她捧着瓷坛,走到角落的阴凉处,那里放着一个木制的架子,专门用来放置正在浸润的香料。将瓷坛稳稳地放在架子上,沐熙又仔细检查了一遍泥封,确认没有问题后,才松了一口气。
此时,日头已升至中天,制香室里的香气愈发醇厚。沐熙抬手擦了擦额角的薄汗,指尖还残留着各种香料的气息。她看着架子上的瓷坛,心中既有期待,又有几分忐忑。许老的批注里说“心诚则香成”,从培育凝露香到筹备辅料,每一步都尽心尽力,不敢有丝毫懈怠,可这凝露韵香毕竟是传说中的香品,能否成功,还要看这三日的浸润效果。
接下来的三天,沐熙依旧忙碌于花田工坊还有熙和堂之间,只是心中多了一份牵挂。每日清晨,她都会去看看那个瓷坛,检查周围的温度和湿度,确保环境符合古香谱的要求。
第三日傍晚,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制香室的地板上,映出长长的光影。沐熙处理完一些琐事,匆匆赶回家,直奔研制室。这三日来,她心中的期待与忐忑日益浓烈,此刻终于到了揭开谜底的时候。
她走到木架前,看着那个密封的瓷坛,深吸了一口气。先小心翼翼地敲开坛口的泥封,然后慢慢掀开坛盖。一股浓郁却不刺鼻的香气瞬间从坛中溢出,比三日前置入时更加醇厚、绵长。那香气先是清冽如泉,带着凝露香特有的甜润,紧接着便是甘松和零陵香的草木气息,温润柔和,最后是白檀的木质香气,沉稳内敛,三种香气层层递进,又完美融合,萦绕在鼻尖,让人浑身舒畅,连日来的疲惫仿佛都被这香气驱散了。
沐熙心中一喜,看来是成了。她拿起一个包裹着荷叶的物料,轻轻解开棉线,掀开荷叶。只见里面的凝露香花瓣依旧保持着淡淡的粉色,只是颜色稍深,裹着的辅料泥膏已经变得半干,呈现出均匀的深褐色。她取过一根干净的玉簪,挑起一点物料,凑近鼻尖轻嗅,香气纯正无杂味,清润、醇厚、绵长,与古香谱中描述的“凝露韵香”分毫不差。
“成功了!”沐熙忍不住低呼出声,眼中闪过难以掩饰的喜悦。无数次的小心翼翼,终于换来了想要的结果。她将解开的荷叶重新包裹好,放回瓷坛中,盖上坛盖,只是这次没有再用泥封。
她提着瓷坛,走出研制室,来到院中的石榴树下。夕阳的余晖洒在她身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篮中残留的凝露香气息,制香时沾染的辅料香气,还有瓷坛中溢出的醇厚香韵,交织在一起,让她整个人都仿佛浸在香雾之中。
远处,传来阵阵说笑声;近处,石榴树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花瓣落在地上,与泥土的气息相融。沐熙捧着瓷坛,心中满是成就感。她知道,这凝露韵香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许老留下的古香谱中,还有许多失传的香品。
她低头看着瓷坛,指尖轻轻摩挲着冰凉的釉面。这凝露韵香,不仅承载着许老的心愿,也承载着她对制香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传说中的香品,会再次在大渊朝的土地上盛行,用它清润醇厚的香气,抚慰人心,带来安宁。
晚风渐起,带着花田的清香和凝露韵香的醇厚,飘向远方。沐熙站在院中,望着渐渐沉落的夕阳,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许多挑战在等着她,但只要心中有热爱,有坚持,便能有所收获。而这坛凝露韵香,便是她前行路上最珍贵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