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家国情怀的深化(1 / 2)

智库的会议一次比一次深入,接触的资料一份比一份机密。林长青不再仅仅是通过媒体报道和行业动态来感知国家的科技脉搏,而是直接触摸到了那宏大战略蓝图下的脉络与心跳。

他看到了密密麻麻的分析报告,详细列举了在诸多关键领域与顶尖水平的差距,那些被标注为“卡脖子”的技术清单,触目惊心;他也看到了凝聚了无数智慧与心血的远景规划,勾勒着未来数十年在深空探测、能源革命、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雄心壮志。

这些信息,如同沉重的砝码,一次次加注在他原本更多着眼于个人与企业发展的天平上。他的视野,被强行拉高,再拉高,直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重叠在一起。

在一次关于“极端环境下高性能计算材料”的闭门研讨中,一位来自航天领域的白发老专家,用布满老茧的手指敲着桌子,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我们现在的材料,在近地轨道还行,再往远走,深空的辐射、极端的温差、微陨石的撞击……都是要命的关隘!不是我们不想用更好的,是人家不卖,我们自己……一时半会儿又造不出来!”

老人眼中那份不甘与急切,深深刺痛了林长青。他想起“长青科技”材料团队在攻克电子级硅片时,同样经历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同样面对过国外的技术封锁。那种受制于人的憋屈,他感同身受。

另一份关于“战略资源安全”的报告中,清晰地指出某些用于高端芯片和航空发动机的特殊金属,其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以及在某些极端情境下可能面临的断供风险。

林长青合上报告,久久沉默。

他意识到,“长青科技”的成功,固然是商业上的胜利,但在国家层面的大棋局上,还远远不够。个人和企业的命运,如同溪流,唯有汇入国家发展的江河,才能拥有奔涌向海的磅礴力量。

他的使命感,不再局限于打造一个商业帝国,或是实现个人的星辰大海梦想。一种更为深沉、更为广阔的家国情怀,在他心中扎根、生长。

回到公司,他召集中高层开了一次战略调整会议。

“从下个财年开始,”林长青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集团研发投入的百分之二十,将定向投入到一批新的基础研发项目中。”

台下出现了一阵细微的骚动。百分之二十,这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明确是“基础研发”,意味着短期内很可能看不到任何商业回报。

负责财务的副总裁扶了扶眼镜,谨慎地开口:“林总,这个比例是否过高?目前我们在‘长青二代’和‘星瞳’项目上的投入已经非常巨大,再增加如此规模的非盈利性研发,对公司的现金流和股东回报会有不小压力。”

“压力,我们来承担。”林长青的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苏雨晴身上。苏雨晴迎着他的目光,微微颔首,表示支持。他继续道:“这些项目,可能无法在三年、五年内为我们带来利润,但它们关乎国家的产业安全,关乎我们能否在下一个十年、二十年,依旧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