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无声的告别
张诚的离职,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涟漪尚未完全平息,另一场更为汹涌的暗流已悄然而至。这一次,目标直指“长青科技”的根基——供应链。
周一清晨,林长青刚踏入办公室,苏雨晴便拿着一份紧急报告跟了进来,脸色是从未有过的凝重。
“长青,出事了。”她将报告放在桌上,声音紧绷,“我们三家主要的海外高纯度特种气体供应商,几乎在同一时间通知我们,由于‘上游原材料产地出现不可抗力’,将无限期暂停对我们供应用于7纳米工艺的关键蚀刻气体和沉积前驱体。”
林长青拿起报告,目光迅速扫过那三家公司的名字和措辞几乎一致的函件,眼神瞬间冷冽如冰。
“不可抗力?”他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还真是巧得很。”
这三家供应商,占据了“长青科技”目前所需高端特种气体的八成以上份额。它们的断供,意味着“芯海”半导体那条刚刚稳定下来的7纳米生产线,随时可能因为“断粮”而陷入停滞。这比之前的流片订单取消更为致命,直接掐住了生产的咽喉。
“我们库存还能支撑多久?”林长青放下报告,声音沉稳,听不出丝毫慌乱。
“最多两周。”苏雨晴早已核算过数据,“这还是在维持最低产能的情况下。如果龙腾、华耀的订单全面启动,连一周都撑不到。”
办公室内陷入短暂的死寂。空气仿佛凝固,压得人喘不过气。
“他们这是要彻底把我们按死在量产的前夜。”苏雨晴握紧了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愤怒。
林长青没有回应,他走到巨大的电子供应链地图前,目光锁定在那几个骤然变红的关键节点上。对手的这一击,精准、狠辣,且时机刁钻。显然,对方不仅清楚他们的供应链细节,更对他们的生产计划和库存了如指掌。
内鬼?还是更高层面的施压?
此刻追究原因已非首要,如何应对才是关键。
“启动所有备用渠道。”林长青转身,语速快而清晰,“联系名单上所有国内相关的材料和化工企业,询问替代产品的研发进度和供货可能。同时,通过‘长青资本’的海外关系,寻找非主流市场的潜在供应商,哪怕价格高昂,也要先解决燃眉之急。”
“已经在做了。”苏雨晴点头,“但国内替代品大多还在验证阶段,性能和纯度稳定性是最大问题。海外非主流渠道……运输、通关都是风险,而且数量恐怕也难以满足需求。”
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困局。对手利用其在全球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垄断地位,发动了这致命的一击。自主生产线的喜悦尚未散去,冰冷的现实便已残酷地摆在面前——没有核心材料的自主,制造自主便是空中楼阁。
就在这时,林长青的私人手机响了起来,是一个陌生的海外号码。他看了一眼苏雨晴,按下了接听键,并打开了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