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技术发布会(1 / 2)

外界舆论的风暴愈演愈烈,质疑与嘲讽甚嚣尘上,仿佛要将“长青科技”连同那尚未正式露面的芯片一同吞噬。然而,处于风暴中心的“长青科技”总部,却呈现出一种异样的平静,那是一种积蓄力量、引而不发的蛰伏。

直到一周后,“长青科技”官方突然向全球主流科技媒体、知名分析师、行业巨头以及部分在论坛上跳得最欢的资深技术专家,发出了一封措辞简洁却不容拒绝的邀请函:

“诚邀阁下莅临‘长青科技’全球技术发布会,见证‘长青架构’与‘长青一代’芯片的诞生。—— 林长青 敬上”

时间,就定在三天后。

没有预热,没有造势,甚至没有透露任何关于芯片性能的具体信息。这种一反常态的低调与自信,反而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所有关注此事者的目光。质疑者想亲眼见证谎言被戳穿,支持者渴望看到奇迹的证实,中立者则抱着最大的好奇,想知道这家以材料和AI闻名的公司,究竟能在芯片领域玩出什么花样。

发布会当天,“长青科技”新总部足以容纳千人的国际会议中心座无虚席。灯光聚焦在舞台中央,空气因为 anticipation 而显得粘稠。长枪短炮的镜头对准空无一人的讲台,记者们交头接耳,分析师们翻阅着手中薄得可怜的、几乎只有架构名称和发布会流程的资料册,脸上大多带着审视和怀疑。

前排,几位被特意邀请来的、在论坛上言辞最为尖锐的国外技术专家抱着双臂,脸上挂着毫不掩饰的讥诮,准备随时提出最刁钻的问题。泰坦科技亚太区的一位高级副总裁也悄然坐在角落,面无表情,眼神深邃。

苏雨晴坐在台下第一排,身姿优雅,面容平静,但放在膝上微微交握的手,指节却因用力而有些发白。她知道,今天,林长青将要面对的,是一场不容有失的硬仗。

灯光骤然暗下,只剩一束追光打在舞台入口。

林长青走了出来。

他没有穿昂贵的定制西装,依旧是一身简洁的深色休闲服,与台下众多西装革履的嘉宾形成鲜明对比。他的步伐沉稳,脸上没有任何面对巨大压力的紧张,也没有刻意展现的激昂,只有一种深不见底的平静。

他走到舞台中央,站定,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扫过那些或怀疑、或好奇、或挑衅的面孔。没有寒暄,没有开场白,他直接开口,流利的英文透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会场:

“在过去的一周里,我听到了很多声音。”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瞬间压下了会场所有的杂音,“有人说,这是炒作;有人说,这是骗局;有人说,我们不懂芯片,是在异想天开。”

他顿了顿,目光似乎在某个抱着双臂的专家脸上停留了半秒,然后移开。

“今天,我们不争论,不辩解。”他抬手,指向身后巨大的环形屏幕,“我们只展示。”

屏幕亮起,不再是复杂的结构图,而是“长青架构”的核心设计理念示意图——那个扁平化、网络化、充满动态感的拓扑图。

“这是‘长青架构’。”林长青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开始注入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它放弃了追求全局强一致性的传统思路,采用了基于事件驱动的异步通信机制,核心是对等节点,共享分布式统一内存……”

他开始阐述架构的核心思想,语言精准,逻辑清晰。他没有使用过多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那些颠覆性的设计——将传统架构比作纪律严明但刻板的近代军队,而将“长青架构”比作更灵活、更能适应复杂环境的“大脑”神经网络。

台下起初还充斥着窃窃私语和质疑的目光,但随着林长青深入浅出的讲解,许多资深技术人员渐渐坐直了身体,脸上的讥诮被惊讶和深思取代。他们意识到,台上这个年轻人并非信口开河,他提出的是一套完整的、自洽的、并且直指当前计算瓶颈的全新范式!

“……基于这样的设计,我们理论上可以大幅减少不必要的数据搬运和同步开销,从而在特定负载下,实现更高的并行效率和更低的能耗。”林长青的讲解告一段落。

“理论很美好,林先生。”台下那位抱着双臂的专家终于忍不住,带着浓重的口音高声打断,语气充满挑衅,“但芯片是物理现实!请拿出实际的数据,而不是在这里给我们上计算机架构理论课!”

会场一阵骚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长青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