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话一出,连李明博都愣了一下,他身后的两位工程师更是面露惊容。这种自信,要么是疯子,要么就是对自己产品有着绝对的底气。
李明博深深地看了林长青一眼,那眼神中的审视意味更浓,但之前的焦躁似乎淡化了些。“好!年轻人,有魄力!那就这么定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对于“长青科技”新材料团队而言,是漫长而煎熬的等待。测试地点在北方一处巨大的露天矿场。林长青派出了以王工为首的核心技术小组常驻现场。
每一天,苏雨晴都能从林长青看似平静的外表下,感受到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他照常上课,处理公司事务,推进芯片和AI项目,但在独处时,眼神总会偶尔飘向北方。这不是对他技术的怀疑,而是对未知应用环境的一种本能的审慎。
这段时间里,李明博那边也再无消息传来,仿佛石沉大海。这种沉默,有时比直接的坏消息更让人心悬。
直到一个傍晚,林长青的手机终于响起了特定的铃声。他看了一眼号码,是王工。他按下接听键,却没有立刻放到耳边,而是先深吸了一口气。
“林总!成功了!三千小时极限测试,全部通过!”王工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甚至带着一丝哽咽,“数据……数据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大臂结构完好无损,疲劳损伤累积远低于安全阈值!矿场的老师傅都说,从来没见哪个国产材料这么扛造!李总工……李总工他……”
电话那头似乎换了一个人,传来了李明博那熟悉而此刻显得异常复杂的声音,背景是矿场上特有的风声和设备轰鸣。
“林总……”李明博叫了一声,却停顿了好几秒,仿佛在平复情绪,“测试报告,已经在我手上了。我……无话可说。”
又是片刻的沉默,然后,他的声音陡然变得沉重而充满力量:“我代表北方重工,正式向‘长青科技’提出采购意向!首批订单,用于替换我们三款主力机型的关键承力结构件!另外,我希望……我们能签订长期战略供应协议!”
听到这里,林长青一直紧绷的肩膀,几不可察地松弛下来。窗外,北京的夜色已然降临,华灯初上。
数日后,北方重工的采购代表团再次莅临“长青科技”。这一次,气氛与上次截然不同。合同签署的过程顺利得出奇。当双方在厚厚的合同文本上签下名字,交换文件时,李明博绕过会议桌,大步走到林长青面前,没有先去握他伸出的手,而是用力地、紧紧地握住了他的小臂。
这位头发已见花白的老工程师,眼眶有些发红,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和一种沉重的期望:
“林总,希望你们能一直扛下去,给我们国内产业链……争口气!”
他的手劲很大,握得林长青手臂微微发疼。但那话语里的千钧重量,却远比这力量更深刻地,烙印在了林长青的心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