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地区的新材料生产线尚在紧锣密鼓的调试阶段,但“长青科技”的名声,却已随着那篇顶刊论文和与东方石克的成功合作,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悄然在特定圈层内扩散开来。这涟漪,终于触动了某些长期在深水区挣扎的巨物。
第一个主动找上门来的,是北方重型机械集团——一家在共和国工业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笔迹、专门生产大型矿山机械和港口装卸设备的国资巨头。然而,辉煌的历史并不能完全掩盖当下的困境。此刻,在“长青科技”北京总部那间简约而充满科技感的会议室里,北方重工的副总工程师,李明博,正用一种混合着审视、期待乃至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躁的目光,看着坐在他对面的林长青。
李明博五十多岁年纪,身材高大,手指关节粗大,掌心有厚茧,是典型长期在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技术领导模样。他身边还跟着两位同样气质沉稳的工程师,三人面前摊开着厚厚的资料和一台显示着复杂数据曲线的笔记本电脑。
“林总,久仰。”李明博的声音洪亮,带着金属般的质感,开门见山,“废话不多说,我们这次来,是为了你们公布数据的那种‘长青一号’高性能结构材料。”
林长青坐在主位,神色平静。苏雨晴坐在他身侧稍后的位置,负责记录和协助。他们都知道,北方重工是许多关键大型设备的制造商,其产品对结构材料的强度、韧性、耐疲劳性能要求极为苛刻,长期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昂,供应链也受制于人。
“李总工请讲。”林长青微微颔首。
李明博示意了一下,他身旁的一位工程师将笔记本电脑屏幕转向林长青。“这是我们根据你们公开的数据,进行的初步模拟分析,以及……”他顿了顿,语气加重,“我们动用关系,从特殊渠道获取的少量样品,在极端工况下的测试结果。”
屏幕上,一条代表“长青一号”性能的曲线,在模拟的千吨级压力、高频振动、低温冲击等极端条件下,始终稳定地维持在远超现有国际顶尖同类材料的水平线上。
李明博紧紧盯着林长青的眼睛,仿佛想从中看出任何一丝数据造假的心虚。“林总,明人不说暗话。这数据,好得让人难以置信。我们不是没吃过亏,有些实验室数据漂亮,一到工业化应用,尤其是我们那种恶劣工况下,立刻就原形毕露。”
他的质疑直白而尖锐,带着一种经历过无数次失望后的谨慎,甚至可说是苛刻。
林长青迎着他的目光,没有丝毫闪躲。“数据真实无误。李总工的担心,我完全理解。”他语气平稳,“‘长青一号’的微观结构是经过特殊设计的,并非简单的成分优化。其抗疲劳性能和断裂韧性,源自于内部独特的能量耗散机制,这一点,在我们的专利文件中有所阐述,当然,核心细节是保密的。”
他没有去辩解,而是点出了材料性能的根本来源,自信而从容。
李明博沉默了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嗒嗒声。会议室里气氛凝滞,只有空调系统轻微的送风声。苏雨晴能感觉到自己手心微微出汗,她知道,这一刻的应答,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进行最严格的实地测试。”李明博终于再次开口,语气不容置疑,“不是实验室的小打小闹,是直接上我们的核心设备——最新型号的重型矿用挖掘机的大臂和承重结构件。模拟最极端的采矿工况,连续满载运行三千小时。”
这个测试条件,堪称残酷。一旦失败,不仅合作告吹,“长青一号”和“长青科技”的声音也将遭受重创。
林长青几乎没有犹豫,嘴角甚至勾起一丝极淡的、近乎挑衅的弧度:“可以。我们提供测试所需的全部材料,并可以派技术团队全程跟进。如果测试期间,因材料本身问题导致任何失效,‘长青科技’承担全部损失,并双倍赔偿测试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