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龟的敲打与苏雨薇带来的骇人情报,如同冰与火在心头交织,让我在前往春城参加全国神经外科学术年会的旅途中,心境复杂难言。
此行,既是机遇,也是考验。玄龟给予的这个“扬名立万”的舞台,背后究竟藏着多少双审视的眼睛,又布着怎样的陷阱,我不得而知。
但我深知,此刻绝不能露怯,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将“上帝之手”的名声彻底打响,这既是最好的护身符,也是未来博弈的重要筹码。
春城国际会议中心,冠盖云集。全国神经外科领域的顶尖专家、学界泰斗、医疗巨头济济一堂。
我的专题报告被安排在大会第二天上午的主会场,题目是《基于生物电信号非线性传导理论的疑难神经疾病精准干预新策略》。
报告开始前,会场内气氛热烈,但也夹杂着不少质疑的目光。
我太年轻了,晋升主任医师的时间太短,那些关于“上帝之手”的传说,在严谨的学术界看来,多少有些夸大其词。尤其是前排就坐的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更是面无表情,眼神中带着审视与不以为然。
报告开始,我摒弃杂念,全身心投入。
我并没有直接提及异能,而是将“生命场”感知和“电光手术刀”的精髓,巧妙地转化为一套基于“超高精度生物电信号采集与分析”、“神经回路微环境动态建模”和“靶向能量微调控”的创新理论框架。
我展示了大量经过脱敏处理的临床数据、精细的影像学对比、以及严谨的统计学分析,逻辑缜密,证据链完整。报告中提出的几个核心论点,如“神经功能异常的‘能量节点’假说”、“基于个体化能量图谱的精准干预路径”等,观点新颖,论证大胆,却又建立在扎实的临床实践基础上,引得台下阵阵低声议论,不少年轻学者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然而,就在我报告结束,进入提问环节时,预料中的发难如期而至。
站起身的,是国内神外领域德高望重的元老之一,北华医院的陈泰然教授。
他年近古稀,资历极深,门生故旧遍布学界,向来以作风保守、注重循证、对“标新立异”之说批判严厉而着称。
“沈主任,”陈教授的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感,整个会场瞬间安静下来,“你的报告,听起来很精彩,概念也很新潮。但是!”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尖锐,“你提出的这套所谓的‘能量节点’理论、‘个性化能量图谱’,有多少是经过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验证的?有多少是可以在不同医疗中心稳定复现的?还是说,这只是基于宁市附一院,或者说,只是基于你沈主任个人‘手感’的个别经验总结?我们搞的是科学,是医学,不是玄学!用一些听起来高深莫测的‘能量’、‘节点’之类的词汇,来包装无法重复验证的个别成功案例,这是对学术的极大不负责,也是对广大患者的误导!”
这番话极其严厉,几乎是指着我的鼻子说我的研究是“伪科学”,是“哗众取宠”。台下顿时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不少人的目光变得复杂起来,等着看我怎么接招。这是典型的用资历和“科学严谨”的大棒进行打压,若应对不当,我之前的努力很可能功亏一篑。
我深吸一口气,面色平静,心中却毫无波澜。对此,我早有准备。
“感谢陈教授的提问,您的问题非常关键,直指现代医学研究的核心——可重复性与普适性。”我微微躬身,态度不卑不亢,随即操作电脑,调出了早已准备好的补充资料。
“首先,关于理论的可验证性。”我指向大屏幕,上面展示出复杂的数学建模公式和计算机模拟结果。
“我们团队已经建立了基于多模态影像和电生理数据的‘个体化神经回路动力学模型’,并对‘能量节点’的分布和特性进行了量化定义和计算机仿真。相关模型算法和部分脱敏数据,已在征得患者同意并确保隐私的前提下,共享给三家合作单位进行盲法验证。初步反馈显示,模型对特定类型神经功能异常的预测准确率超过85%。这是纯计算机模拟的结果,不涉及任何个人‘手感’。”
台下响起一阵惊讶的低呼,计算机建模和多方验证,这大大增强了理论的可信度。
“其次,关于技术的可复现性。”我切换画面,展示出一套精密的操作流程规范和一套正在申请专利的“多通道生物电信号同步采集与微刺激系统”原型机设计图。“我们已将核心干预技术的操作步骤、能量参数调控范围、安全阈值等,进行了严格的量化和标准化,形成了详细的操作手册。并且,与国内顶尖的医疗器械公司合作,开发了专用的辅助设备,旨在最大限度降低对操作者个人经验的依赖,提高技术的可推广性。目前,该设备已进入临床试验申报阶段。”
看着大屏幕上严谨的流程和实实在在的器械图纸,台下质疑的声音小了许多。从理论到实践,从模型到设备,我的回应有理有据,层层递进。
陈教授的脸色有些难看,但依旧强硬道:“即便如此,你这些所谓的‘能量干预’,其作用机制依然模糊!如何证明其有效性不是安慰剂效应?如何排除其他混杂因素?”
我等的就是他这个问题。我点开了最后一份加密文件,需要我的生物特征才能解锁(这是提前与组委会沟通好的,以示数据机密性)。文件里是几位典型病例(包括韩老、兰开斯特等,身份已做处理)干预前后的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脑磁图(MEG)和定量脑电图(qEEG)的对比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