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是一次买的多,我给您算二百八十文一斤也行,都是熟识的老客人了。”
中年男人微微点头,“酱板鸭给我来五十只,还有这腊肉腊肠看着不错,每样给我来五百斤,用红绸包好了我送人的。。”
宋书宴喜出望外,这可是一个大客户啊,于是赶忙招呼伙计一起称重打包。
另一边的顾青荷也同样卖出去了好几单的大单子,都是大户人家几百斤一块买走的。
这里面还有好几个熟人,买腊肉香肠时还在问顾青荷,为何去年年底没卖年货。
“真是不好意思,前两年旱灾地里的庄稼减产,我家也就没养鸡鸭猪。”
对此,那些客人只能跟着叹气唏嘘不已,想来是对于前两年的天灾还有些后怕。
日头渐渐偏西,两人鼻尖都冻得通红,棉鞋上沾了些泥点子,却笑得眉眼弯弯。
摊位前的年货少了大半,竹筐里的铜钱叮当作响,混着远处糖炒栗子的甜香,在腊月的风里酿成了最鲜活的年味儿。
今年宋书宴他们家卖年货依旧是摆了两个摊位,他们夫妻带着几个长工一个摊位。
顾青山、顾青石兄弟以及赵锦兄弟一个摊位,跟着他们一起的还有宋家的几个下人。
顾青荷虽然说不太喜欢顾青山这个弟弟,但说实话,在做买卖上面他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拱桥旁边的摊子是他当总管事。
结果回到家一算,宋书宴跟顾青荷他们这边卖了多少年货出去,他那边就卖了多少出去,赚回来的银钱也是一竹筐。
其实顾青山是很想自己出去做生意的,毕竟他有这个天赋也是真的会做生意,但是他不敢,怕自己变成商籍后影响后代。
没看见他大姐大姐夫那么有本事的人,卖年货也只喊卖自己家里养的,而且连铺子都不敢开,只敢在过年时摆摊卖。
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还不是不想成为商户,影响后代子孙科举。
顾青荷夫妻虽然每年摆摊买卖年货的规模是大了一些,但他们卖的东西还真是自己家里种的,自己家里做出来的。
不算是正经的经商买卖,再加上没有开铺子,户籍也不是商籍自然不算商户。
这个朝代的商户是那种租铺子买铺子经营的,南来北往运货贩卖的才是商人。
乡下百姓卖点自己家里种的蔬菜,养的鸡鸭鱼蛋这些东西不算。宋书宴他们卖的就是这些东西,虽然加工过规模大了些。
宋家这一次卖年货,从腊月十五开始卖,一卖就是十一天,等到全部的年货都售出后,时间都已经来到腊月二十五了。
年货卖完后,宋书宴就开始发奖金了,首先是顾青山这个领头的管事,直接拿了一百三十贯钱,这是他卖年货的提成。
其次是顾青石、赵锦、赵钏兄弟几个,分别拿了八十多贯钱,其余下人十贯钱。
宋书宴他们这边摊子的下人也一样,陈坪几个拿了八十贯钱,其余长工也是十贯。
等到奖金都分发完了之后,一部分下人跟长工就跟顾青山他们一起回了金秋村,他们的家在金秋村,还要回去过年。
剩下的长工,例如赵钏、吴铁柱、魏祁他们十个人,自愿留下来给宋家当随从保镖。
他们打算等过完年再回家,过年这期间保护宋家人出行,还能多挣些工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