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小小少年郎离开时的挺拔背影,顾青荷第一次感觉到孩子真的长大了。
新朝大梁的科举制度跟其他朝代有些不大一样,它的会试是在每年的秋季也就是九月举行,乡试则是在每年的三月举行。
这样一来参加完乡试后的举子就不用像前朝的举子那样,还冒着风雪赶路去京城。
等参加完会试殿试过后,差不多恰巧便是新年,新年宫宴一甲前三是够入宫参加的,这是皇帝给的恩典特许。
朝廷还会在新年后的第一场朝会,宣召上榜的进士入殿议事,这同样也是给的恩典,让他们感受一下进入庙堂的感受。
要知道宫宴可是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参加,而能够进入朝堂议事的,要么是六部京官,要么是其他六品以上的官员。
而刚刚步入朝廷的新科进士要么还没有官制,要么都是一些七品小官,可没有资格踏入宫宴,以及议政的庙堂。
除去这点不一样外,县试、府试、院试倒是相差不大。县试,每年二月十七举行。府试,每年四月初五举行,过了便是童生。
院试是隔一年举行一次,通常是在八月,院试过了就是秀才,有了秀才功名,便有了一定的特权,比如见官不跪、免徭役等。
自从宋瑾说了要参加这一届的科举后,整个人在读书方面肉眼可见的积极起来了。每天必定会早起背书,还会写一篇大字。
冬天早晨还是相当冷的,顾青荷怕宋瑾这孩子冻感冒了,每天都有吩咐白管事的孙子,早起后将书房里的炭盆烧得旺旺的。
宋瑾读书也越发刻苦,书房里常常传出他朗朗的背书声,晚上写文写到半夜。
顾青荷看着孩子如此上进,心中既欣慰又心疼。果然,不管是那个年代都要卷啊!
石头这孩子虽然小时候有些顽皮,即便是现在也很喜欢逗弟弟们玩,但真的是一个很可靠的孩子,做事踏实又认真。
一转眼很快就是寒冬腊月了,学堂里的秦夫子也结束了一年的学业,准备回府城了,他明年还要科举,所以年后不会在回来了。
学堂里的孩子们都很舍不得这位夫子,但他们也不愿意耽误夫子的前程。
秦夫子走的那天,孩子们都去送他,甚至有些孩子还哭的稀里哗啦的。
同时另一边,顾青荷跟宋书宴也带着几十车的货物,跟同秦夫子一起去了府城。
跟以往每到一个镇子就住客栈不同,这一次他们沿途,是可以在自己家的宅子里落脚的。从金秋村到府城宋家有五处宅院。
分布在沿途是三个县城,两个重镇当中,有了这些宅院,他们赶路轻松了不少。
每到一处,便有当地宅子的管家前来迎接,安排好食宿。顾青荷宋书宴他们一家人也得以好好休息,养精蓄锐。
这些宅子不大基本上都是两进院,前院住人后院堆放从金秋村拉来的货物。
宅子里的管家也不算是外人,全都是附近的邻居,宋书宴选了几个心善之人帮忙照看,同时承诺每年给他们三贯钱的。
当然照看宅院也是有要求的,第一要按时打扫,若是里面的门窗有自来损坏的,要及时说及时修整,在一个就是防小偷。
虽说这些宅院里面也并无什么贵重之物,只有一些棉絮被褥、锅碗瓢盆、座椅板凳之类的家物,但总有一些贪心之人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