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在身后无声合拢,将外界那令人癫狂的意义风暴与无形的掠食者凝视隔绝。死寂再次降临,但这一次,是受到控制的、带着某种沉重庄严感的寂静。
他们置身于“核心共鸣殿”内部。
这里并非宏伟的大殿,更像是一个无限延伸的、由无数精密音叉状规则结构交织而成的复杂迷宫。每一根“音叉”都晶莹剔透,内部凝固着黯淡的光流,它们以某种永恒固定的频率微微振动着,却不再发出任何声音,仿佛所有的“音”都被抽走了,只留下振动的“形”。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极致的悲伤,并非“规则泪滴”那般浩瀚,而是更加精纯、更加根源的——属于“音律”本身被强行扼住喉咙、剥夺歌喉后的死寂之悲。就连那些古老的织网者,其光焰在这里都显得格外沉静,仿佛怕惊扰了此地凝固的哀悼。
林见清瘫坐在地,感到前所未有的虚弱。不仅仅是规则力量的消耗,更是一种存在意义上的“失血”。刚才为了制造混乱,她几乎敞开了自身所有的“意义”边界,此刻感觉思维都有些涣散,记忆的碎片如同退潮后的贝壳,散落在意识的沙滩上,需要费力才能重新拾起、拼合。
温暖光核微弱地搏动着,如同重伤者的心跳,缓慢地汲取着这片空间内那稀薄的、同源的古音律规则残响,进行着艰难的自我修复。
“此地……便是‘万音之源’的中枢,”谐振的声波躯体波动得极其缓慢,仿佛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对抗巨大的压力,“亦是吾等文明……最终沉寂之地。”
他指向迷宫深处,那里似乎有一个相对开阔的区域,无数更加粗大的“音叉”如同参天古木般环绕着一个核心。
“记载着‘寂静’真相与‘活性变量’奥秘的‘根源音石’,应就在那里。但……守护它的最后屏障,并非武力,而是‘理解’。”谐振的光谱眼眸中流露出复杂的神色,“唯有真正理解‘音律’之悲,理解吾等文明为何宁愿扭曲自身也不愿彻底消亡的执念,方能触碰它。”
理解之障。这比任何武力防御都更加棘手。
“我去试试。”林见清挣扎着想要站起,却一阵踉跄。一位织网者(意念如同沉稳的磐石)伸出一缕柔和的光辉,轻轻扶住了她。
“新生的调律师,汝已付出太多。此刻汝之‘意义’不稳,强行接触,恐适得其反。”磐石织网者沉声道,“吾等虽不精于音律,但漫长岁月亦有所感。或许,可由吾等先行尝试,为汝探路。”
其他织网者也纷纷表示赞同。他们分散开来,走向那些凝固的音叉结构,将自身的光辉与意念,小心翼翼地探入其中,尝试去感受、去理解那被剥夺了声音的振动中所蕴含的极致悲伤与不甘。
林见清知道这是最好的办法。她盘膝坐下,全力催动金色光核,同时仔细回味着刚才在外界释放“活意义”时的感受。那种将自身化为混乱源点的体验,虽然危险,却让她对“活性变量”有了更直观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序曲”的基调,更是一种……存在于秩序与混沌之间,同时包容二者,却又超越二者的“可能性”本身。
时间在寂静中流逝。
织网者们的光辉在与音叉结构的共鸣中明灭不定,显然进展并不顺利。他们的规则本质更偏向于宏观的“织网”与“调和”,对于“音律”这种更加抽象、感性的规则层面,理解起来颇为吃力。
就在这时,林见清体内那枚一直安静悬浮的、得自“阿尔法”遗泽的知识晶体(关于规则结构稳定与能量利用的知识),与她正在感悟的“活性变量”,以及周围环境中那凝固的音律规则,产生了一种极其微妙的、三重共鸣!
一段被加密的、深藏于知识晶体内部的信息流,如同被输入了正确的密码,骤然解锁,涌入她的意识!
这信息并非战斗技巧,也不是能量运用法门,而是一段关于“规则情感载体” 的论述!它指出,某些高度发达的文明,会将其核心情感与记忆,烙印在自身的规则造物之中,使其成为承载文明“灵魂”的“情感奇点”!而要读取这些信息,需要的不是力量,而是与之对应的情感共鸣!
“万音之源”的这些音叉结构,这些凝固的振动,本身就是“音差”文明最后的情感载体!它们承载的,正是那被“寂静”掠食的、极致的“失声之悲”与“存在之执”!
林见清猛地睁开双眼!她明白了!所谓的“理解”,并非理性的分析,而是情感的共鸣!需要以同等的悲伤与执念,去触碰它们!
她不再试图去“分析”那些振动,而是将自己完全放开,沉浸到自身的悲伤之中——对逝去战友的怀念,对文明火种飘摇的忧虑,对自身肩负重任的惶恐,以及……那一丝无论如何都不愿放弃的、如同野草般顽强的希望!
她将这些情感,毫无保留地,通过那枚知识晶体作为桥梁,与最近的一根音叉结构连接在一起。
嗡……
那根原本只是机械振动的音叉,内部黯淡的光流猛地亮起了一丝微不可察的金色!一股庞大而纯粹的悲伤洪流,伴随着无数破碎的、关于“万音之源”往昔辉煌与最终绝望的画面,涌入林见清的意识!
她看到了一个由纯粹声音与光构成的美妙国度,看到了“音差”生灵如何以音律编织规则,抚慰星辰;也看到了“寂静”如何如同无法抗拒的命运般降临,吞噬歌声,抹去意义,将鲜活的世界化为冰冷的尸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