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6章 沉冤证物,生死重托

第6章 沉冤证物,生死重托(2 / 2)

“莫问!”鬼魂立刻打断他,神色是前所未有的严厉,那双空洞的眸子死死盯着张老实,仿佛要将他灵魂看穿,“此物关乎多条人命,关乎一桩泼天的冤案!你切记!切记!”

她一字一顿,每个字都如同冰锥,砸在张老实的心上:

“第一,此包内之物,你必须于正月三十当日,亲手交到本县陈知县手中!早一日,不行!晚一日,亦不可!必须是正月三十!此日关乎阴阳交汇,气运流转,早则时机未至,证据恐遭截留或湮灭;晚则阳气复苏,我……我便再难护持,一切皆休!”

“第二!”她的声音更加凝重,带着一种近乎诅咒般的决绝,“途中,绝不可私自打开窥视!否则,天机泄露,前功尽弃!我……我将怨气冲散,永世不得超生!而你……亦恐遭反噬,祸及自身!”

永世不得超生!祸及自身!

这八个字,如同惊雷,在张老实耳边炸响!他捧着布包的双手,不由得剧烈颤抖起来,仿佛那不再是布包,而是一块烧红的烙铁,一座压顶的泰山!

他感受到了千钧重担!这不仅仅是一个鬼魂的托付,这背后,牵连着难以想象的秘密与危险!他一个更夫,何德何能,竟要卷入这等漩涡之中?

恐惧再次攫住了他。他想扔掉这烫手山芋,想逃离这一切。

但当他抬起头,对上鬼魂那双充满无尽悲怨、却又带着最后一丝期盼的眸子时,当他想到这沉重之物所代表的“冤案”和“多条人命”时,他那颗朴素的、向往公道的心,再次占据了上风。

他猛地一咬牙,将布包紧紧抱在怀里,用尽全身力气,挺直了那总是微驼的脊梁,目光迎上鬼魂的视线,郑重地、一字一句地承诺道:

“李娘子,你放心!我张老实……虽是个没本事的更夫,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我答应你!正月三十,必将此物,亲手呈交陈知县!途中绝不窥视!若有违此誓,叫我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这是他一生中,发出的最重的誓言。

听到他的誓言,李寡妇鬼魂那青白色的、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极其复杂的表情。那是一种如释重负的凄然,一种沉冤有望的慰藉,混合着难以消解的悲苦。她嘴角微微扯动,似乎想努力挤出一个笑容,但那笑容,却比哭更让人心酸。

“多谢……多谢你了,张大哥……你……你是个好人……”她的声音渐渐变得微弱,身影也开始如同水中倒影般,荡漾、模糊起来,“窗台上的馒头……会一直有……直到……我离去……”

话音袅袅,未尽的话语消散在风中。那昏黄的灯光倏然熄灭,屋内的身影如同被擦去的墨迹,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窗外,只剩下无边的黑暗和死寂,以及怀中那沉甸甸的、仿佛蕴含着风暴的布包。

张老实站在原地,久久未动。怀中的布包散发着冰冷的寒意,却又似乎烫得他心头发痛。他不敢再多停留,将布包紧紧揣入棉袄最内侧,贴身藏好,仿佛那是他身体的一部分。然后,他提起灯笼,头也不回地、几乎是逃离般冲回了自己城隍庙后的小屋。

回到那间仅能遮风挡雨的破屋,他立刻紧紧插上门栓,还用一根木棍顶住。直到确认安全,他才敢将那布包从怀里取出。

在昏暗的油灯下,他仔细端详着这个灰布包裹。它被缠得紧紧的,打着一个奇怪的结,看不出里面具体是什么。但那份量,那硬度,确实像是书本账册一类。

这里面,究竟记录了什么?是哪桩“泼天冤案”?又牵扯到哪些“多条人命”?为何必须要在正月三十那日递交?早一天晚一天都不行?

巨大的好奇心,如同千百只猫爪,在他心里疯狂挠动。他无数次伸出手,想要解开那个布结,看个究竟。指尖触碰到那冰冷的布料,仿佛能感受到其中隐藏的秘密在跳动。

只要轻轻一拉……只要拉开,或许就能知道所有的真相!

这个念头充满了诱惑。

但是,李寡妇鬼魂那严厉的警告——“绝不可私自打开窥视!否则前功尽弃,永世不得超生!”——如同冰水,瞬间浇灭了他刚刚燃起的好奇之火。

他猛地缩回手,如同被火烧到一般。

人无信不立!

他既然答应了,就必须做到!这是他为人的根本。

他狠狠心,不再看那布包,转身从床底拖出那个唯一的、掉了漆的破木箱子。箱子里只有几件同样破旧的衣物。他小心翼翼地将布包放在最底层,用那些破衣服严严实实地盖好,仿佛要将一个巨大的秘密,连同那噬人的好奇心,一同深埋。

藏好布包,他吹熄了油灯,躺在冰冷的床板上,却毫无睡意。眼睛睁得大大的,望着漆黑的屋顶,耳朵警惕地倾听着屋外的任何一丝风吹草动。怀里的那两个馒头,早已冰凉,但他却觉得,它们比任何时候都要沉重。

从这一夜起,张老实的生活仿佛被割裂成了两半。白日,他依旧是那个沉默寡言、毫不起眼的穷更夫;夜晚,他巡更时,总会“如期”经过李寡妇的旧居。而那里,窗台上的两个热馒头,也总是“如期”出现。有时,他甚至能透过窗户,隐约看到屋内那挑灯夜绣的、模糊而执着的鬼影。

她似乎在用这种方式,提醒着他那沉重的承诺,守护着那渺茫的、沉冤得雪的希望。那一点昏黄的灯火,和两个温热馒头,成了连接生死、维系正义的微弱纽带,在这漫漫长夜中,固执地燃烧和存在着,直到那决定性的日子——正月三十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