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5章 公堂初对,疑窦暗藏

第5章 公堂初对,疑窦暗藏(1 / 2)

刘老汉状告秀才张文奸杀其女的消息,如同平地惊雷,瞬间传遍了整个小城。秀才杀人,本就极具谈资,加之涉及闺阁秘事,更是引得街头巷尾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有人唾骂张文衣冠禽兽,有人惋惜玉兰红颜薄命,也有人暗中猜测其中另有隐情。

县衙大堂之上,气氛肃杀。明镜高悬的牌匾下,知县宋延正襟危坐。他年约四旬,面容清癯,三缕长须,目光锐利如鹰。虽只是七品县令,却因其断案如神、清廉如水而颇有政声,百姓私下里送其绰号“张一包”,意指其办案神速,告状者往往带一包饭的功夫,案子便能水落石出。

宋延看着堂下跪着的几人:悲痛欲绝、双目赤红的原告刘老汉;身穿罪衣罪裙、面色苍白却眼神坚定的被告张文;以及被传唤来作证的左右邻居。他并未急于发问,而是先仔细翻阅了刘老汉呈上的状纸,又观察着堂下每个人的神情举止。

“刘老汉,”宋延开口,声音平稳而带着威严,“你状告张文奸杀你女,可有实证?”

刘老汉叩头不止,泣不成声:“青天大老爷啊!还要什么实证?我女儿死得惨啊!就死在她自己的闺房里!街坊邻里谁不知道,这张文与我女儿……与我女儿早有私情!定是昨夜他喝了酒,欲行不轨,我女儿不从,他便狠下杀手!求老爷为我女儿伸冤啊!”说罢,又是嚎啕大哭。

宋延命人将刘老汉扶起,转而问证人:“左邻萧若,右邻吴范,你二人可知晓张文与刘玉兰之事?”

萧若和吴范互看一眼,战战兢兢地答道:“回老爷话,那张秀才与刘家姑娘……平日确有往来。时常隔窗说话,已有半年之久。此事……左邻右舍大多知晓。只是……至于昨夜之事,夜深人静,小人等实在不知详情。”

这番证词,坐实了张玉二人的私情,却无法证明张文杀人。

宋延这才将目光投向张文,沉声道:“张文,你身为秀才,当知礼义廉耻。与未婚女子私相授受,已是有辱斯文。如今刘玉兰惨死闺中,你作何解释?”

张文虽身穿囚服,却依旧努力保持着读书人的体统。他深吸一口气,向上叩首,声音虽然因紧张而微颤,但条理清晰:“老父母明鉴。学生……学生与玉兰小姐……确有情愫,私下往来,此乃学生之过,甘领责罚,绝无怨言。但学生可以对天发誓,玉兰绝非学生所杀!”

他抬起头,眼中已含泪水,言辞恳切:“老父母,学生与玉兰,乃是真心相待。她知学生寒微,仍不离不弃;学生亦敬她品性高洁,发誓待来日高中,必堂堂正正迎娶过门。我二人情深意重,学生视她如珍如宝,怎会忍心加害?更何况是以如此残忍的手段?此举于情于理,皆不合逻辑!学生那夜确在朋友家饮酒,归来已晚,但绝未再去刘家楼前。望老父母明察!”

宋延静静地听着,目光如炬,审视着张文脸上的每一个细微表情。他看到的是悲痛、是委屈、是急于辩白的真诚,却看不到一丝奸邪凶残之气。尤其是当张文提及与玉兰的感情时,那种发自肺腑的痛楚,不似作伪。宋延心中已然生疑:若真是此子杀人,要么会极力否认私情,要么会编造更完美的借口,如此坦诚承认私情却坚决否认杀人,反倒显得真实。

“你说你未去刘家,何人可证?”宋延追问。

“学生归家时,天色已晚,街上并无人迹。”张文答道,但随即像是想起了什么,补充道,“哦,唯有那巡夜的慧海和尚,敲着木鱼经过学生寓所附近。学生还与他打了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