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3章 山雨欲来 - 第一道敕令与僧界的不安

第3章 山雨欲来 - 第一道敕令与僧界的不安(2 / 2)

“听说不仅是犯罪,连戒律考核不过关的,也要还俗……”

“我们该怎么办?”

玄净回到僧寮,发现同寮的师兄们都在默默检查自己的物品,似乎害怕留下任何可能被视为“私财”或“不端”的痕迹。一种朝不保夕的危机感,深深攫住了每一个人。

与此同时,大明宫深处,那股推动着这场风暴的力量,正在不断加强。

蓬莱殿丹房内,烟气缭绕,炉火正旺。道士赵归真恭敬地侍立在武宗身旁,看着皇帝小心翼翼地将一份朱砂投入丹炉。武宗的气色似乎比前段时间更好,眼神中燃烧着一种对“金丹大道”的炽热渴求。

“陛下,”赵归真见时机成熟,低声进言,声音带着一种蛊惑人心的魔力,“丹道贵在纯净,忌杂秽之气。然如今释教弥漫,邪气充斥寰宇,与吾道玄元正法相冲,恐于陛下金丹之成,有碍啊。”

武宗投药的手微微一顿,眉头皱起:“哦?竟有此事?”

“千真万确!”赵归真语气变得沉痛,“释教乃西来之胡教,不拜君王,不敬父母,空谈寂灭,不事生产,耗竭民力,其说虚妄,其气污浊。正是这等邪秽之气,遮蔽天日,干扰陛下沟通天地,汲取精华。若欲金丹早成,龙体永固,非清荡释教,弘扬正道不可!此乃天意所示!”

他将佛教的存在直接与武宗最渴望的长生不死对立起来,这一招极其阴险,也极其有效。武宗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而冰冷,对佛教的厌恶又加深了一层。赵归真看着他表情的变化,嘴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而在政事堂,宰相李德裕面对的则是更加现实和紧迫的问题。他的案头,堆满了来自户部和兵部的文书。

“相公,泽潞刘稹拒不奉命,反意已彰,朝廷必须尽快筹备征讨事宜。”兵部侍郎焦急地汇报,“然国库空虚,若加征赋税,恐民变先于兵变!”

“相公,京兆府清查僧尼劣迹,初步统计,可令还俗者数千人,其所退田产、财物虽暂解燃眉,然于浩大军费,仍是杯水车薪。”户部官员递上新的报表。

李德裕面无表情地听着,手指在地图上泽潞镇的位置重重一敲。他深知战争的消耗有多么巨大。皇帝对佛教的恶感,赵归真等人的煽风点火,于他而言,都是可以利用的东风。他要做的就是将皇帝的宗教情绪,引导到解决帝国财政危机的实用轨道上来。

他起草奏疏,语气冷静而务实:“……僧尼耗国蠹民,已非一日。今泽潞悖逆,国力维艰。请陛下念苍生之困,固守前诏,沙汰僧尼,收其资财,以充军国之用。此乃剜却痈疽,滋补元气,非为毁法,实为护国……”

他的奏疏,没有赵归真那套玄之又玄的宗教话语,全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实实在在的利害关系,恰恰迎合了武宗既要长生又要功业的复杂心理,也为即将到来的更大风暴,提供了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和最坚实的政策支持。

敕令一道接一道地从宫中发出,越来越严厉。长安、洛阳两街的功德使加强了巡查,各寺观的管理被严格管控。市井之间,关于朝廷要大规模沙汰僧尼的流言愈传愈盛。

世俗百姓对此反应各异。那些深受寺院经济之苦的农户、以及需承担沉重赋税的中小地主,大多拍手称快,期待朝廷能从寺庙手中夺回财富,减轻他们的负担。而许多虔诚的佛教徒,则忧心忡忡,焚香祷告,希望这只是一场风波,很快就能过去。

西明寺的玄净,在一次外出采买时,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分裂。茶肆里,有人兴高采烈地议论着哪个寺庙的和尚被还俗了,田产充了公;而路过某些信众家门口时,却能听到里面传来低沉的诵经声,充满了不安与祈求。

他抬头望向阴沉的天空,灰蒙蒙的云层低垂,压得人喘不过气。山雨欲来风满楼。他知道,慧明师兄的遭遇,仅仅是一个开始。那柄高悬的利剑,正在缓缓落下,目标将是整个佛教世界。一种巨大的、未知的恐惧,攫住了他年轻的心。

这场由帝国最高权力发起的“外科手术”,正逐渐变成一场席卷一切的狂风暴雨。僧俗两界,恐惧与期待,绝望与贪婪,在这座伟大的帝都上空剧烈地交织、碰撞,等待着最终爆发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