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慈宁宫(1 / 2)

慈宁宫的清晨,檀香袅袅,宫人屏息静立,一派皇家威仪。

太后刚梳洗完毕,对镜整理着衣冠,殿外便传来了清晰而规整的脚步声。只见一个穿着宝蓝色小龙纹锦袍,头戴小金冠的俊俏男孩,稳步走入殿中,在距离凤榻恰到好处的位置停下,撩起衣袍,一丝不苟地行跪拜大礼,童声清朗:

“臣子苏睦宁,叩见太后娘娘,太后娘娘千岁金安。”

正是八岁的苏睦宁。他身姿挺拔,小脸紧绷,努力维持着符合宫规的沉稳,但那过于端正的仪态,反而透出一种孩童强装大人的可爱。

太后从镜中看到他,眼中便不自觉漾开一丝笑意,转过身,虚抬了抬手,语气比平日温和许多:“起来吧。可用过早膳了?”

“回太后娘娘,臣子用过了。”苏睦宁起身,依旧垂手恭立,“今日师傅讲解《论语》,臣子有些许心得,不知能否向太后娘娘请教?”他措辞谨慎,恪守着臣子本分,但那求知的眼神却亮晶晶的,泄露了他的期待。

这孩子,规矩学得十足,这心性却还是赤诚。 太后心下莞尔,招招手:“近前些说话罢。”

得了允许,苏睦宁眼底飞快闪过一丝雀跃,这才小步上前,在太后指着的绣墩上端端正正坐了半边身子,开始阐述见解。他引经据典,条理清晰,虽童声稚嫩,却已显露出不凡的禀赋。

太后听着,时而点头,时而点拨一二。看着他认真思索的小模样,心中那份喜爱几乎要满溢出来。她知道这孩子时刻谨记身份,那份超越年龄的懂事,更让人心疼。

“睦宁理解得很是透彻。”太后慈祥地看着他,“只是读书需循序渐进,莫要过于劳神。”

“臣子谨记太后娘娘教诲。”苏睦宁恭敬应下,随即从怀中取出一个编织略显稚拙却十分用心的五彩绳结,双手奉上,“这是臣子闲暇时学着编的‘平安结’,愿太后娘娘凤体安康,福泽绵长。”

太后接过那带着孩子体温的绳结,触手生温,心头蓦地一软。在这金堆玉砌的深宫,这份笨拙而真挚的心意,比什么珍宝都来得珍贵。

恰在此时,内殿传来细碎响动,一个带着浓浓睡意的小奶音软软响起:

“太后娘娘……哥哥……”

只见一个穿着大红绣金线小袄裙,扎着两个小揪揪,如同玉雪团子般的女娃,揉着惺忪睡眼,被奶娘抱了出来。正是三岁的苏柔。她小脸红扑扑,大眼睛像蒙着水雾的黑葡萄,懵懂地看向太后和苏睦宁。

“哀家的柔儿醒了。”太后一见她,脸上的线条瞬间柔和下来,伸出手。

苏柔立刻挣脱奶娘,迈着小短腿,咯咯笑着扑向太后,小脑袋熟门熟路地埋进太后怀里蹭着,带着甜软的奶香气:“太后娘娘香香……柔柔梦见吃甜甜的糕糕了……”

太后被她蹭得心头发烫,搂紧这软乎乎的小身子,笑意直达眼底:“好,这就给柔儿拿最甜的桂花糕来。”

苏睦宁见妹妹来了,严肃的小脸也柔和下来,走上前,拿出自己的小帕子,细心擦掉妹妹嘴角的口水印,语气带着小大人的叮嘱:“妹妹,要先净面漱口,方能进膳。”

苏柔眨巴着大眼睛,看着哥哥,乖乖点头:“哦,柔柔漱口。”然后伸出小短胳膊,“哥哥抱抱!”

苏睦宁努力想抱起妹妹,却有些吃力,小脸憋得微红,那场景看得太后忍俊不禁,殿内侍立的宫人也纷纷垂下头,肩膀微耸。这严肃规整的慈宁宫,因着这两个小人儿,瞬间充满了鲜活的气息。

早膳后,是太后雷打不动的礼佛时辰。

偏殿佛堂,庄严肃穆。太后跪于主位蒲团,闭目捻珠,低声诵经。苏睦宁便安静地跪在稍后位置的一个小蒲团上,也双手合十,小脸上一片与年龄不符的虔诚。他或许不懂经文奥义,但他知道这是太后娘娘极为重视的仪式,他需得安静陪伴,恪守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