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肖雯雯会打开电脑,翻看自己在北宋拍摄的照片 —— 有汴河村的潺潺流水,有遂城的梯田与水渠,还有刘破虏穿着军装、手持铁枪的身影。她还会拿出那个备用定位器的模型(时空管理局为表彰她的贡献,特意制作了同款模型送给她),轻轻抚摸,仿佛能感受到刘破虏当年握着它的温度。
她时常会想:刘破虏是否还在遂城守护着百姓?定位器中的知识是否还在帮助他?遂城的百姓是否还在传颂他的事迹?虽然相隔几百年的时空,但她相信,自己与刘破虏之间的情谊,以及那段共同经历的岁月,永远不会被时光磨灭。
四、边疆稳固,传奇流传
在刘破虏的治理下,遂城的局势越来越稳定。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士兵们士气高昂,辽军再也不敢轻易来犯。韩世忠将军向朝廷举荐刘破虏,朝廷下旨晋升刘破虏为 “忠州团练使”,让他负责整个宋辽边境的防御与治理。
刘破虏没有辜负朝廷的信任,他将遂城的治理经验推广到整个边境地区:在边境各州推广梯田和水渠,提高粮食产量;建立 “疫病防治站”,培训当地百姓学习草药治疗之法;加强边境士兵的训练,结合定位器中的 “战术理念”,制定更加灵活的防御策略。
几年后,宋辽边境呈现出一派太平景象 —— 百姓们在边境线上开垦土地、通商贸易,士兵们与百姓和睦相处,共同守护着家园。辽军见宋军边境稳固、百姓团结,再也没有发动过大规模进攻,两国逐渐走向和平共处。
刘破虏的事迹也在边境地区广为流传,百姓们为他修建了 “功德碑”,上面刻着 “刘公破虏,守边安民,兴利除弊,功德无量” 十六个大字。每当有孩童问起 “刘公是谁”,长辈们都会笑着讲述刘破虏抗击辽军、治理边疆的故事,将他的精神代代相传。
高大壮和李文博也一直跟随在刘破虏身边,他们分别晋升为副将和参军,成为刘破虏的左膀右臂。三人时常会在夜深人静时,围坐在一起,回忆当年在新兵营的日子,回忆遂城保卫战的激烈,回忆肖姐姐的教导。
“校尉,你说肖姐姐在未来,会不会知道我们现在把边境治理得这么好?” 高大壮喝了一口酒,笑着问道。
刘破虏拿出贴身存放的定位器,轻轻抚摸着,笑着说:“我想,她一定会知道的。她教给我们的知识,她对我们的期望,我们都没有辜负。就算相隔几百年,她也一定会为我们感到骄傲。”
李文博也点了点头,说:“是啊,肖姐姐虽然离开了,但她的精神一直陪伴着我们。我们会继续守护好这片土地,守护好这里的百姓,让肖姐姐的期望,永远延续下去。”
五、时空相望,情谊永存
天圣十五年,刘破虏已年近四十,他依旧驻守在宋辽边境,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平安。他的头发已有些花白,但眼神依旧坚定,身上的军装虽已换了几件,却始终保持着整洁。
这一年,遂城举办了一场盛大的 “边境和平庆典”,百姓们载歌载舞,庆祝宋辽边境和平十周年。刘破虏站在庆典的高台上,看着百姓们幸福的笑容,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这十年的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将士和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
庆典结束后,刘破虏独自来到遂城郊外的山坡上,这里可以俯瞰整个遂城 —— 梯田层层叠叠,水渠纵横交错,百姓们的房屋错落有致,一派繁荣景象。他拿出定位器,按动按钮,屏幕上浮现出肖雯雯的笑脸(那是肖雯雯离开前,偷偷存储在定位器中的照片)。
“肖姐姐,你看,遂城现在很好,边境也很和平。我没有辜负你的期望,没有辜负百姓的信任。” 刘破虏轻声说着,眼眶渐渐湿润,“我时常会想起在汴河村的日子,想起你教我读书写字,想起你鼓励我投军报国。那些日子,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屏幕上的肖雯雯,仿佛在微笑着看着他,无声地诉说着跨越时空的情谊。
而在几百年后的现代,肖雯雯也来到了博物馆,这里正在举办 “北宋历史文化展”。展柜中,摆放着一块从遂城出土的 “功德碑” 拓片,上面刻着 “刘公破虏,守边安民” 的字样。旁边的电子屏幕上,正播放着关于刘破虏治理边疆的纪录片,画面中,遂城的梯田和水渠清晰可见,百姓们的笑容温暖而幸福。
肖雯雯站在展柜前,看着拓片上的文字,看着屏幕中的遂城,心里满是感动。她知道,刘破虏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他用一生的时间,守护着边疆的百姓,传承着两人之间的情谊。
虽然时空相隔,两人再也无法相见,但他们之间的情谊,以及刘破虏用一生践行的 “保家卫国、守护民生” 的精神,却像一颗种子,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成为一段跨越时空的传奇,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夜色渐深,北宋的遂城上空,繁星点点;现代的城市里,灯火璀璨。两个不同的时空,却因一段特殊的情谊,紧紧相连。这份情谊,跨越了百年时光,超越了生死界限,成为永恒的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