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快穿之我是时空管理员 > 第11章 时空回响,薪火相传

第11章 时空回响,薪火相传(1 / 2)

一、定位器的秘密,治理新策

肖雯雯返回现代后,刘破虏将她留下的备用定位器贴身存放,时常在夜深人静时拿出来摸索。起初,他只当这是一件能记录时间的奇特器物,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按动了定位器侧面的隐秘按钮,屏幕上竟浮现出一行行陌生却能看懂的文字 —— 那是肖雯雯提前存储的 “未来治理理念”,包括农田水利、疫病防治、士兵训练等方面的知识。

看着屏幕上的内容,刘破虏既惊讶又激动。他想起肖姐姐说过 “这能让你看到一些未来的知识”,此刻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他连夜将定位器中的 “农田水利法” 抄写下来,反复研读 —— 其中记载的 “梯田开垦”“水渠引流” 之法,恰好能解决遂城周边土地贫瘠、灌溉困难的问题。

次日一早,刘破虏便带着抄写的 “水利法”,找到遂城地方官员,提议在遂城周边推广梯田和水渠。地方官员起初半信半疑,可当刘破虏详细讲解了梯田如何防止水土流失、水渠如何高效引流后,官员们顿时眼前一亮,立刻组织百姓开始实施。

刘破虏亲自参与到梯田开垦中,他教百姓们如何根据山势划分田块,如何修建田埂;又带领士兵和百姓一起挖掘水渠,从附近的河流引水灌溉。高大壮和李文博也全力支持,一个带领士兵搬运石料,一个负责测量水渠走向,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几个月后,遂城周边的梯田和水渠全部建成。恰逢雨季,雨水顺着水渠流入梯田,既没有造成水土流失,又让原本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到了秋收时节,遂城的粮食产量比往年翻了一倍,百姓们捧着饱满的谷穗,纷纷来到军营感谢刘破虏:“刘校尉,多亏了你带来的好方法,我们今年才有了这么好的收成!”

刘破虏看着百姓们丰收的喜悦,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这不仅是自己的功劳,更是肖姐姐留下的 “未来知识” 的力量。他暗暗发誓,要将定位器中的知识好好利用,为遂城百姓做更多实事。

二、疫病防治,守护民生

天圣十年春天,遂城突发疫病,不少百姓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短短几天内,患病的百姓就超过了百人。地方官员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疫病蔓延,急得团团转。

刘破虏得知消息后,立刻想起定位器中记载的 “疫病防治法”—— 其中提到 “隔离病患”“清洁环境”“草药熬制” 等方法,能有效控制疫病传播。他立刻召集士兵和地方官员,召开紧急会议,部署疫病防治工作。

“首先,我们要在遂城郊外搭建隔离棚,将所有患病的百姓转移到隔离棚中,避免疫病进一步传播;其次,组织士兵和百姓对遂城内外进行全面清洁,清理垃圾、污水,焚烧艾草消毒;最后,按照定位器中记载的草药配方,采摘草药熬制成汤药,分发给百姓服用,预防和治疗疫病。” 刘破虏条理清晰地布置着任务,眼神坚定,让在场的人都安下心来。

高大壮主动请缨,带领士兵搭建隔离棚,他对刘破虏说:“校尉放心,我一定尽快把隔离棚搭好,确保病患能及时转移!”

李文博则带领弓弩手前往附近的山林采摘草药,他细心地将定位器中的草药图谱抄写下来,对照着图谱寻找草药,确保每一味草药都准确无误。

刘破虏自己则亲自驻守隔离棚,照顾患病的百姓。他每天为百姓们测量体温,分发汤药,还耐心地安慰他们:“大家别害怕,只要好好吃药、好好休息,很快就能康复的。”

有一位年幼的孩子患病后,一直哭闹着要找爹娘,刘破虏便抱着孩子,给孩子讲故事,喂孩子吃药,直到孩子沉沉睡去。孩子的爹娘得知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对刘破虏说:“刘校尉,您真是我们百姓的再生父母啊!”

在刘破虏的带领下,经过半个月的努力,遂城的疫病终于得到了控制,患病的百姓全部康复,没有再出现新的病例。百姓们纷纷来到军营,为刘破虏送上锦旗和感谢信,遂城地方官员也向韩世忠将军上奏,称赞刘破虏 “懂民生、善治理,是百姓之福”。

韩世忠将军得知后,对刘破虏更加赏识,他特意来到遂城,对刘破虏说:“刘校尉,你不仅能带兵打仗,还能治理地方、守护民生,真是难得的栋梁之才!我会向朝廷举荐你,让你承担更大的责任,为大宋百姓做更多的事。”

三、现代回响,历史联结

回到现代的肖雯雯,并没有忘记北宋的那段时光。她将自己在北宋的观测记录整理成《北宋民生与边疆战事纪实》,提交给时空管理局后,又将其中的 “刘破虏成长历程” 单独整理出来,写成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历史研究期刊上。

文章发表后,立刻引起了历史学界的关注。不少历史学家对 “北宋中期有一位名为刘破虏的将领,运用先进理念治理边疆、抗击辽军” 的记载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查阅相关史料。虽然正史中关于刘破虏的记载寥寥无几,但在遂城当地的地方志中,却有 “刘校尉守遂城,兴水利、治疫病,百姓安居乐业” 的零星记载,与肖雯雯的文章相互印证。

有一位研究北宋历史的老教授,特意找到肖雯雯,激动地说:“肖同志,你的文章填补了北宋中期边疆治理研究的空白!这位刘破虏将领的事迹,不仅展现了北宋基层将领的担当,更体现了古代军民团结、共抗外敌的精神,对我们研究北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肖雯雯听着老教授的话,心里满是感慨。她想起在汴河村与刘破虏、村民们相处的日子,想起刘破虏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模样,想起他对百姓的爱护与担当。她知道,自己记录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情谊与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