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县学初入遇难题(2 / 2)

日子一天天过去,刘小橙渐渐适应了县学的节奏。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背书,把肖雯雯教的 “场景记忆法” 用在《尚书》《礼记》上,比如背 “民惟邦本” 时,就像青竹村的水渠和稻田,记起来又快又牢。算术课上,他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先生出的难题,他总能用最简洁的方法算出来,连之前嘲笑他的王勋,有时也会偷偷看他的解题步骤。

这天午后,县学组织学子们去藏书楼整理典籍。刘小橙正蹲在地上,把散落的竹简归类,忽然听到身后传来 “哗啦” 一声 —— 一个穿着浅灰色儒衫的少年不小心把一摞竹简碰倒了,竹简散了一地,其中一卷还掉进了旁边的水盆里。

“糟了!这是《春秋》的孤本,要是泡坏了,先生肯定会生气的!” 少年急得快哭了,伸手想去捞竹简,却怕越弄越糟。

刘小橙连忙走过去,从怀里掏出一块干净的粗布(这是肖雯雯给他做的手帕),小心翼翼地把竹简从水里捞出来,轻轻擦干上面的水,又把竹简摊开,放在通风的窗台上:“别着急,先晾干,只要墨没晕开,应该还能补救。”

少年感激地看着他:“谢谢你!我叫林墨,是丙班的。我刚才想把竹简搬到书架上,没注意脚下的水盆,差点闯了大祸。”

“我叫刘小橙,乙班的。” 刘小橙笑了笑,帮他把散落的竹简捡起来,“这些竹简有点沉,我帮你一起搬吧。”

林墨是个温和的少年,父亲是洛阳城里的书商,家里有很多典籍。他知道刘小橙来自乡下,却从不嘲笑他,反而经常和他一起讨论学问。林墨的书法很好,见刘小橙的字虽然工整,却少了些笔力,便主动教他握笔的技巧:“你看,握笔时手腕要稳,笔尖要虚,这样写出来的字才有力道。” 他还把自己的字帖借给刘小橙,让他临摹。

刘小橙也把自己编竹篮的手艺教给林墨。周末时,两人一起去县学附近的竹林砍竹条,刘小橙编了个小巧的竹盒,送给林墨装字帖;林墨则写了一幅 “学而不厌” 的字,送给刘小橙贴在住处的墙上。

王勋见刘小橙和林墨走得近,心里有些不服气,便在算术课上故意出难题刁难他:“刘小橙,先生说你算术好,那你算一算,十担粟米,分给十五户人家,每户能分多少?要是有三户人家不要粟米,要豆子,每担粟米换两担豆子,又该怎么分?”

这道题比先生平时讲的难多了,周围的学子都看着刘小橙,想看他出丑。林墨刚想开口帮忙,却见刘小橙拿起算筹,快速地摆了起来:“十担粟米分给十五户,每户先分六斗,剩下一担再分成十五份,每份约六升七合;三户要豆子,就是三担粟米换六担豆子,剩下七担粟米分给十二户,每户约五斗八升。”

他报出答案时,先生正好走进来,听到后点了点头:“思路清晰,计算准确。刘小橙,你对算术的理解,比不少学子都透彻。”

王勋的脸瞬间红了,没再说话。刘小橙看着林墨,两人相视一笑 —— 他知道,在县学里,他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交到了真正的朋友。

肖雯雯看着刘小橙每天回来时脸上的笑容,心里满是欣慰。他不再是那个初入县学时紧张不安的少年,眼里多了几分自信,说话也更有条理了。这天晚上,刘小橙拿出林墨送的字帖,在灯下临摹,肖雯雯坐在他身边,打开微型定位器,屏幕上的修正进度跳到了 75%,下方弹出一行新的提示:“目标人物刘小橙适应县学环境,建立积极人际联结,学业能力稳步提升,‘光耀门楣’进程持续推进。”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纸上,映着刘小橙认真的侧脸。肖雯雯知道,县学的日子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但只要他保持这份努力和真诚,一定能在县学里站稳脚跟,朝着 “有学识的青年” 这个目标,一步步靠近。而她,会一直陪着他,看着他在墨香与友谊中,继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