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新策”的顺利推行,使得萧景致在朝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晋位“摄政王”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而苏碗作为新策实证的关键人物,在京城权贵圈中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豆妃阁”门庭若市,甚至有不少官员主动递帖结交。
这一晚,安王府设宴,庆祝新策初成。此次宴会规模不大,但受邀者皆是萧景致的核心支持者、参与新策制定的得力干将,以及像苏碗这样对新策有特殊贡献的人。
这是苏碗第一次正式以受邀宾客的身份,踏入安王府的正堂。她穿着一身湖蓝色织锦宫装,裙摆绣着疏落的银竹,发髻间只簪一支通透的白玉兰簪,既符合场合的庄重,又不失她自身的清雅气质。当她随着引路内侍步入灯火辉煌的宴会厅时,原本有些喧闹的厅堂竟安静了一瞬。
在场众人,谁不知晓这位苏姑娘?咖啡官引的创办者,制香妙手,如今更是漕运新策的“功臣”。更重要的是,她与安王殿下关系匪浅,已是公开的秘密。无数道目光落在她身上,有好奇,有审视,有羡慕,亦有不易察觉的嫉妒。
苏碗面色平静,步履从容,向着主位上的萧景致敛衽行礼:“民女苏碗,参见王爷。”
萧景致今日身着亲王礼服,威仪天成,他抬手虚扶,目光落在她身上时,明显柔和了几分:“苏姑娘不必多礼,请入座。”他亲自指了指设在他左下首的一个位置,距离主位极近,待遇殊荣。
苏碗坦然落座,感受到四周愈发复杂的目光,她只是眼观鼻,鼻观心,姿态娴雅。
宴会开始,丝竹悦耳,觥筹交错。萧景致并未过多谈及政事,只与众人闲话风物,气氛倒也轻松。他不时会将话题引向苏碗,问及咖啡在各地的反响,或是“豆妃阁”的经营趣事,苏碗皆能对答如流,言谈举止,落落大方,既不过分谦卑,也不显得张扬,其风度和见识,令在座不少官员都暗自点头。
酒过三巡,一位与萧景致关系密切的老亲王,借着酒意,笑着对萧景致道:“景致啊,如今你新政得成,威望日隆,这王府里,是不是也该有位女主人,替你打理内务,安定后方了?”他说着,目光似有意似无意地扫过苏碗。
此言一出,席间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这可是关系到安王府,乃至未来朝局的大事!
萧景致端着酒杯的手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身旁的苏碗身上。苏碗感觉到他的视线,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但依旧维持着表面的镇定,只是握着酒杯的指尖微微收紧。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萧景致放下酒杯,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整个大厅:“王叔所言极是。本王心中,确已有人选。”
他顿了顿,目光温柔而坚定地看着苏碗,一字一句道:“便是信州苏氏女,苏碗。”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多余的修饰,只有这最简单直接的宣告。
尽管众人早有猜测,但当这话从萧景致口中亲自说出时,还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苏碗更是感觉一股热流直冲头顶,脸颊瞬间染上绯红,心中如同擂鼓。她没想到,他会选择在这样一个半公开的场合,如此明确地定下她的名分!
萧景致看着她绯红的脸颊和微微颤动的睫毛,眼底笑意加深,继续道:“苏碗蕙质兰心,于国有功,于民有益,品性端方,堪为良配。待本王禀明父皇母后,择吉日便行纳采之礼。”
他这话,不仅定了她的名分,更是给了她极高的评价和定位——“于国有功,于民有益”,这便彻底堵住了那些可能以她出身商贾为借口反对的人的嘴。
席间沉寂片刻后,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恭贺之声。聪明人都知道,安王此举,既是情之所钟,亦是势之所趋。苏碗背后的商业帝国和她本人展现出的能力,对安王未来的大业,无疑是极大的助力。
苏碗在一片贺喜声中缓缓抬起头,迎上萧景致含笑而深情的目光。他当着所有核心支持者的面,给予了她最大的尊重和肯定,为她正名,为她铺路。
她端起酒杯,站起身,对着他,也对着众人,微微颔首,声音清越而坚定:“苏碗,谢王爷垂青。”她没有多说,但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一夜,安王府的宴会,不仅庆祝了新策的成功,更奠定了苏碗未来“安王妃”的地位。豆香袅袅,终绕王府;风云际会,自此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