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理性质疑与暗流初现(1 / 2)

沈清歌的出现与铜镜事件的解决,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林墨本已微起波澜的生活中,激起了更大的涟漪。

柳潇潇事件后,林墨在校园里的名声悄然发生了改变。从之前那个“有点神秘的懒散学长”,进化成了“可能真懂点玄学的神秘高人”。虽然大部分人还是将信将疑,但总有几个像张伟这样亲身经历过的人,信誓旦旦地传播着他的“神迹”,引来一些或好奇或试探的目光。

林墨对此依旧是一副懒得多理会的态度,大部分时间还是泡在图书馆,只是偶尔,他的目光会掠过书架的缝隙,落在窗外江城起伏的天际线上,若有所思。沈清歌的警告言犹在耳,他知道,麻烦不会因为他的无视而消失。

果然,麻烦以一种他预料之中的方式找上门了。

这天下午,他刚在历史区抽出一本关于《江城地方志·民俗篇》的旧书,一个熟悉的身影就站到了他的桌前。

苏月白。

她今天换了一身浅灰色的职业套装,少了几分昨日的凌厉,多了几分沉静,但金丝眼镜后的目光依旧锐利,只是那锐利中,掺杂了些许难以掩饰的疲惫和更为复杂的好奇。

“林墨学弟,有时间聊聊吗?”她的声音平静,听不出太多情绪。

林墨抬了抬眼皮,合上书:“苏学姐,如果是来讨论那面镜子的科学检测报告,恐怕要让你失望了。”

“不完全是。”苏月白在他对面的空位坐下,双手交叠放在桌上,姿态依旧标准得像是在进行商业谈判,“我承认,昨天发生的事情,超出了我现有认知模型的解释范围。但这不代表我认可了你那种……缺乏系统理论和数据支持的处理方式。”

她打开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调出几张图表:“我查阅了大量关于‘物质残留信息场’、‘环境心理暗示’以及‘集体潜意识投射’的前沿论文,试图构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比如,那面铜镜的材质、埋藏环境可能记录了特定信息,在特定条件下(比如柳潇潇的精神状态)被激活,影响了她的感知……”

林墨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他看得出来,苏月白是在用她所能理解和掌握的全部知识,努力地将昨天那匪夷所思的一幕纳入一个可以理解的体系。这是一种属于她的、独特的认真和执着。

等她告一段落,林墨才慢悠悠地开口:“学姐,你的模型很精美,数据也很详实。”

他话锋一转,指向窗外远处一栋正在建设中的摩天大楼:“那按照你的模型分析,那栋楼所在的位置,气场如何?”

苏月白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手指在平板上快速操作,调出了那片区域的地形图、卫星影像和前期勘测数据。

“根据现有的地理信息数据和流体力学模拟,该地块位于两条主干道交汇处,风速流量大,形成‘风煞’;且前方有旧城区建筑群阻挡,明堂不畅,属于‘聚气不利’的格局。从环境心理学角度,长期处于此种环境,易产生焦躁、压力倍增等负面情绪。初步判断,并非上佳之所。”

她的分析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林墨点了点头,却又摇了摇头:“分析得没错,但只对了一半。”

他伸出食指,在桌面上轻轻画了一个简单的图案,那并非任何已知符文,却隐隐符合某种韵律。

“你看那里,”他指向大楼地基的某个方位,“施工时是不是挖出过古河道残留的淤泥层?”

苏月白一愣,快速检索资料,果然找到了相关的地质报告。

“是,但那已经被清理并回填了。”

“清理了实体,但地脉中残留的‘水煞’之气未散,与地面的‘风煞’交汇,形成了‘风水涣散’之局,比单纯的风煞更麻烦。”林墨的声音平淡,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住进去的人,不仅会焦躁,还会破财、是非缠身。你的数据能测出风速和地质,但测不出这地底残留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