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不能等客来,得主动拉客。”何雨阳给何雨柱策划了开业活动:“前三天,凡到店消费的客人,每桌送一道招牌菜‘宫廷秘制肘子’;消费满5元,送一张‘下次用餐减1元’的优惠券;对了,还要请北平的报社记者来试吃,让他们写篇报道,这叫‘媒体宣传’。”
他还提出了“会员制度”的雏形:制作木质会员牌,累计消费满50元的客人可成为会员,下次用餐享9折优惠,生日当天送长寿面与果盘。
“哥,这都是你在香港玩剩下的?”何雨柱拿着会员牌,觉得新鲜又实用。“是验证过的好办法。”何雨阳笑道,“做生意要懂‘回头客经济’,让客人觉得划算、有面子,才会常来。”
何雨柱以前在食堂,记账全靠脑子记,何雨阳便给酒楼配备了专业的会计与出纳,设计了“收支两本账”:“每天的食材采购、员工工资、营业额都要记录在册,每周盘点一次库存,月底核算利润。”他还教何雨柱“成本控制”:“比如香菜、葱花这些配菜,不要浪费,边角料可以做员工餐;水电要随手关灯关水,这些都是隐形的利润。”
针对员工激励,何雨阳提出“底薪+提成”制度:“服务员每月底薪20元,每拉来一位新客人,提成5角;厨师做出的菜品被客人夸奖,每次奖1元。”这一下点燃了员工的积极性,原本磨洋工的伙计们,主动热情了不少。
一周后,“雨柱京味楼”正式揭开面纱。红灯笼高悬,门楣上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大堂里桌椅整齐,雅间里窗明几净,服务员身着统一的蓝布旗袍,笑容满面地站在门口迎客。
何雨柱穿着崭新的中山装,站在酒楼门口,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感慨——若没有大哥,他可能还在琢磨“怎么把菜做好”,而现在,他已经懂了“怎么把店开好”。
“哥,谢谢你。”何雨柱握着何雨阳的手,语气真诚,“这一周,比我在轧钢厂干十年学的都多。”
何雨阳拍了拍他的肩膀:“酒楼是你的,我只是帮你搭了个架子。接下来,就看你的手艺和这些管理方法,能不能留住客人了。”
话音刚落,就有客人被酒楼的气派吸引,陆续走进门来。服务员立刻上前问好,引座、递菜单一气呵成;后厨里,何雨柱按照标准化配方,指挥厨师们紧张有序地备菜,不锈钢操作台上,食材摆放得整整齐齐。
何雨阳站在角落,看着眼前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嘴角露出了笑容。
他知道,“雨柱京味楼”不仅是弟弟的梦想载体,更是他将后世管理理念引入北平的第一个试点。
而这颗种子,终将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