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时间,在何雨阳的全力协助下,王府井那栋两层小楼完成了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
从陈旧的绸缎庄,变成了兼具京味底蕴与现代舒适感的“雨柱京味楼”,而何雨柱也在兄长的点拨下,推开了先进管理理念的大门。
装修一开始,何雨阳就调动了香港的专业设计团队与北平本地的施工队,双线并行、昼夜赶工。
他深知1979年的北平餐饮还停留在“吃饱就行”的阶段,便提出“传统韵味+现代体验”的核心思路:一楼大堂保留青砖地面,悬挂红灯笼与手绘京味市井图,八仙桌配太师椅,却在桌底加装了防滑垫,墙角暗藏通风系统,解决了传统酒楼油烟重、空气闷的问题。
二楼雅间以“南锣鼓巷”“烟袋斜街”等胡同命名,墙面采用浅灰色壁纸搭配木饰线条,既显雅致,又配备了当时罕见的沙发休息区与独立卫生间,甚至预留了空调安装位(何雨阳已从香港调运了首批空调设备)。
“哥,这卫生间都装到雅间里了,会不会太浪费?”何雨柱看着工人安装马桶,有些心疼成本。“不浪费。”何雨阳指着设计图,“以后来酒楼消费的,有达官贵人、有外地客商,舒适感就是竞争力。别人没有的咱们有,才能留住回头客。”
他还特意叮嘱施工队,在厨房安装了不锈钢操作台与排烟管道,将后厨与前厅彻底隔开,既保证卫生,又避免油烟飘进用餐区——这在当时的北平酒楼里,堪称首创。
装修的同时,何雨阳已开始向何雨柱灌输后世的餐饮管理逻辑,每一个理念都结合实际操作,听得何雨柱频频拍大腿。
“咱北平人待客讲究客气,但开酒楼得有标准。”何雨阳拉着何雨柱,给新招的二十名服务员做培训,“第一,微笑服务——客人进门,三米内要主动问好,笑容得露八颗牙;第二,响应及时——客人举手,十秒内必须上前,点单、添茶、催菜都要应声;第三,记住熟客——把常来的客人喜好记下来,比如张局长爱吃辣、李老板不喝酒,下次主动对接,客人会觉得受重视。”
他还设计了简单的服务流程表:客人进门→引座→递菜单→点单(推荐特色菜)→上菜(报菜名)→用餐中巡台→结账→送出门,每一步都有明确要求。何雨柱跟着示范,亲自给服务员演示如何摆台、如何端菜(手指不碰餐盘边缘),原本只会“吆喝上菜”的伙计们,渐渐学会了轻声细语、周到贴心。
何雨柱的厨艺是招牌,但何雨阳知道,“凭感觉做菜”做不出连锁规模,必须标准化。他让何雨柱把每道菜的配方、火候、分量都记录下来:“比如你最拿手的红烧肉,五花肉要选三层肥瘦的,每块切成3厘米见方,冰糖放20克,生抽15毫升,小火炖45分钟,差一分钟都不行。”
他还从香港带来了电子秤与计时器,让后厨员工反复练习,直到每道菜的分量、口感都保持一致。
同时提出“食材溯源”理念:“猪肉要从指定屠宰场进货,蔬菜每天清晨去菜市场挑选,海鲜从天津港新鲜运过来,每一批食材都要记账,万一出了卫生问题,能查到源头。”
何雨柱起初觉得麻烦,但照着做了几天,发现后厨效率高了,浪费少了,也就彻底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