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归雁还巢(2 / 2)

闫解放脸上露出一丝疲惫与无奈,摇了摇头:“爹,那边日子苦,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哪有什么土特产。”

这些年,他在黄土高坡上种地、挑水、修路,每天累得倒头就睡,挣的工分勉强够糊口,根本没攒下什么东西。

闫埠贵叹了口气,虽然有些失望,却还是连忙让他进屋:“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先歇着,爹给你煮了鸡蛋。”

四合院里的街坊们也都围了过来。

何雨柱拎着刚从食堂带来的肉和菜,笑着说:“回来就好!晚上我给你们做几个硬菜,好好补补!”

贾张氏凑上来,拉着贾梗的手打量着:“棒梗都长这么高了!在乡下受苦了吧?以后可得好好孝敬你娘。”

三大爷闫埠贵则拉着刘光天和闫解放,打听着乡下的情况,盘算着能不能借着他们的经历沾点什么光。

夜晚的四合院格外热闹。何雨柱在院里支起了灶台,炖肉的香气、炒菜的油烟味弥漫在空气中。

贾梗、刘光天、闫解放围坐在一桌,喝着何雨柱带来的二锅头,聊着下乡这些年的经历。

贾梗说起西南山区的险峻山路,说起和乡亲们一起开荒种地的日子;刘光天讲起内蒙古的草原和严寒,说起和牧民们一起放羊的时光;闫解放则聊起陕北的黄土高坡,说起乡亲们的淳朴与热情。

有辛酸,有艰苦,却也有难忘的情谊和成长的收获。

可热闹过后,是现实的迷茫。

贾梗看着北平的街道,发现这些年城市变化很大,高楼多了,汽车多了,他甚至有些认不出路了。

刘光天想着自己没什么文化,没什么技能,回来后不知道能找什么工作。

闫解放则看着父母期盼的眼神,心里压力很大,不知道未来该何去何从。

秦淮茹看出了儿子的迷茫,安慰道:“棒梗,别急,慢慢来。你爹在香港那边有门路,不信我给你写信问问,看看能不能给你找个合适的工作。”

何雨柱也拍着他们的肩膀说:“放心,有叔在,肯定帮你们想办法。你们年轻,又吃过苦,踏实肯干,肯定能找到好出路。”

1978年底的北平,像这样的场景遍布各个胡同、各个家庭。

无数下乡知青告别了偏远的乡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城市。

他们带着一身的风霜,带着对家的思念,也带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

这场返城潮,不仅是无数家庭的团圆,更是一个时代的转折。

这些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将带着他们的坚韧与担当,投入到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城市的各行各业里,开启属于他们的崭新人生。

而南锣鼓巷的四合院里,灯光依旧温暖,见证着这场跨越岁月的重逢,也期盼着未来的美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