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寒云压境(1 / 2)

1976年的春风,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寒意吹过香港与北京。

春节的团圆暖意尚未在心头散尽,一纸紧急调令便从北京传到了香港。

何大清被中央火速召回,出任华北区域军区总指挥。

消息是通过加密电报传来的,陈阳(何雨阳)看着电报上短短几行字,指尖微微发紧。

他深知这个任命背后的重量:彼时的华北局势复杂,边境需严防死守,国内又暗流涌动,父亲年近七旬,却要临危受命,挑起这副千钧重担。

他立刻给父亲发去电报,字里行间满是牵挂,何大清的回复却依旧简洁有力:“国之所需,义不容辞。家中勿念,守好自身。”

王文静看着丈夫紧锁的眉头,默默递上一杯热茶:“爹是老革命了,自有分寸,你也别太担心。”

陈阳点点头,却难掩忧心——他知道父亲的脾气,但凡关乎国家安危,必定亲力亲为,这把年纪还要操劳奔波,怎不让人挂心。

那段时间,他每天都会翻阅香港所有报纸,关注北京的一举一动,生怕从新闻里看到任何不好的消息。

而何大清回到北京后,几乎没有片刻休整。

他住进了军区大院,昔日的四合院旧居只是匆匆一瞥,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华北军区下辖数省,防线绵长,他每天深夜还在灯下审阅作战地图,白天则带队下基层视察防务,军装始终带着风尘,鬓角的白发又添了几分。

偶尔给儿子发去的信件,也多是叮嘱他在香港安心发展,“待时局明朗,自有归期”,字里行间透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坚毅与担当。

陈阳一直盼着大陆能迎来转机,盼着那个能让他回乡投资、与家人团聚的“改革开放”信号。

可1976年的时钟,却在悲怆中一步步前行,他没等来期盼中的曙光,反而接连收到了三个让举国上下陷入巨大悲痛的消息。

第一个消息传来时,香港的街头巷尾都笼罩着沉重的氛围。

4月,收音机里播报了周恩来总理逝世的噩耗,那一刻,整个香港仿佛静止了。华人商铺纷纷挂起半旗,茶档里没人说话,只有低低的啜泣声。

科创集团的员工自发组织了悼念活动,办公室里摆满了白色的纸花,陈阳站在人群中,望着总理的遗像,眼眶通红。

他想起小时候在军区大院,曾见过总理一次,那位温文尔雅、为国操劳一生的老人,是无数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消息传到北京,何大清带领军区官兵默哀三日,老人家站在寒风中,身姿挺拔,泪水却顺着脸颊滑落?

那是他并肩作战的战友,是为国为民耗尽心血的领袖。

悲痛尚未平复,第二个噩耗接踵而至。7月,朱德委员长逝世的消息公布,举国再次陷入哀悼。

朱老总作为开国元勋,一生戎马倥偬,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香港的华人社团组织了大规模的悼念游行,人们举着朱老总的遗像,缓步走过街头,口号声低沉而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