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凭栏望北(1 / 2)

1976年的春节,香港被浓稠的年味裹着。

维多利亚港的夜空中炸开朵朵烟花,红金交织的光焰映亮了海面,也映亮了科创大厦顶层的落地窗。

陈阳(何雨阳)站在观景台的边缘,指尖夹着一支未点燃的雪茄,目光越过鳞次栉比的高楼,望向东北方。

那里,是大陆的方向,被夜色晕染得朦胧,却牵着他心底最沉的牵挂。

风从海面吹来,带着咸湿的暖意,拂动他熨帖的定制西装衣角。

这五年,他的头发已染上几缕不易察觉的银丝,眼角的纹路比初到香港时深了些,却更添沉稳威严。

观景台上散落着几个红灯笼,是妻子王文静特意让人挂的,红绸穗子在风里轻轻晃动,透着阖家团圆的暖意。

这是他们一家人在香港过的第三个春节,也是最齐全的一个。

五年前,他站稳脚跟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隐秘渠道接王文静和女儿来港。

那时大陆局势尚未明朗,跨境手续繁琐又危险,他动用了香港的人脉和何大清的人脉,辗转三个月,才让妻女平安抵达。

记得女儿何思雨刚到香港时,才七岁,怯生生地躲在母亲身后,指着街头的彩色霓虹灯问“娘,这是星星吗?”

如今小姑娘已经十岁,穿着漂亮的连衣裙,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和英语,刚在香港最好的私立小学拿了奖学金,叽叽喳喳地像只小麻雀,是家里的活宝。

王文静比在大陆时清瘦了些,却也精神了许多。

她本就是知书达理的女子,到香港后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不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跟着陈阳学了不少商业知识,偶尔会帮他处理一些慈善基金会的事务。

此刻,她应该正在家里指挥佣人准备年夜饭,餐桌上定是摆满了女儿爱吃的糖醋排骨、他钟爱的红烧肉,还有从大陆带来的腊肉香肠——那是托人辗转捎来的,带着故土的味道。

想到家人,陈阳的眼神柔和了许多。

唯独提起儿子何卫国,他的心头会掠过一丝愧疚。

儿子今年二十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当年接妻女时,卫国已经十七,执意要留在大陆。

何大清在西北军区的老部下尚有余力,便将孙子送进了部队,一来能让他有个安稳的去处,二来也能避开大陆的动荡,不至于像其他年轻人那样被迫下乡或卷入纷争。

这几年,父子俩只能通过加密信件联系,卫国在信里说自己成了部队的技术骨干,立了三等功,字里行间的骄傲藏不住。

陈阳每次读信,都忍不住想起儿子小时候缠着他问机械原理的模样,心里既欣慰又牵挂。

他知道,儿子是个有担当的孩子,可大陆的局势依旧复杂,他终究放心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