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1935年父子双穿 > 第69章 川军,桂军,湘军,粤军……

第69章 川军,桂军,湘军,粤军……(2 / 2)

这支带着南国口音的部队,刚抵达上海就投入到苏州河防线的防守中。

军长叶肇对将士们说:“咱们从广东来,就是为了保家卫国,上海要是丢了,广东也难保住,咱们必须守住!”

苏州河防线河网密布,日军利用汽艇从水路偷袭,粤军将士们就跳进河里,用手榴弹炸沉日军的汽艇。

日军用重炮轰击阵地,粤军就挖掘地下掩体,在废墟中与日军周旋。

士兵陈阿婆,原本是广州的一个鞋匠,日军侵华后,他毅然参军。

在一次防守战中,他的战友都牺牲了,他一个人守着一个碉堡,用步枪和手榴弹击退了日军的三次进攻,直到弹尽粮绝,他抱着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向日军,与敌人同归于尽。

粤军不仅在前线作战,还组织了“运输队”,从广东运来粮食、药品和弹药,支援其他部队。

在战场后方,粤军的医护人员冒着炮火,抢救受伤的士兵,有的医护人员为了保护伤员,自己倒在了日军的轰炸下,用生命诠释了“医者仁心”与“家国担当”。

除了川军、桂军、粤军,还有来自湘军、滇军、西北军的部队,他们带着各自的旗帜,却朝着同一个方向——上海前线。

湘军第15师抵达上海后,立刻投入到宝山防线的防守中,师长王东原说:“宝山是上海的门户,咱们湘军就算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守住宝山!”

滇军第60军则在军长卢汉的带领下,在大场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将士们用简陋的装备,与日军的坦克、重炮对抗,全军伤亡近半,却始终坚守阵地。

这些曾经割据一方的军阀,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放下了过往的恩怨,并肩作战。

他们的装备不同、口音不同,却有着同样的信念——把鬼子赶出去。

在上海的街头,百姓们也自发组织起来,有的给士兵送水送粮,有的帮忙挖掘战壕,有的冒着炮火抢救伤员。

上海的工人则日夜赶工,生产手榴弹、子弹等武器,支援前线。

日军大本营原本以为,凭借着装备优势,很快就能占领上海,却没想到,中国军队在各路军阀的支援下,展现出了惊人的抵抗力量。

淞沪会战从8月打到11月,持续了三个月,中国军队以伤亡30余万人的代价,歼灭日军6万余人。

虽然最终被迫撤退,却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决心。

在热河根据地,何大清通过电报得知淞沪会战的战况,看着各路军阀部队浴血奋战的消息,他的眼眶湿润了。

他对身边的将领说:“这就是华夏民族,就算曾经有过分歧,在民族危亡面前,所有人都会团结起来。咱们更要守住热河,牵制华北的日军,为前线的兄弟们减轻压力!”

淞沪会战的硝烟虽然散去,但那些穿着草鞋、拿着大刀,为了家国而战的身影,永远铭刻在中国抗战的历史丰碑上。

它证明了,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就没有打不赢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