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他又挑选了五十把步枪、两千发子弹、一百颗手榴弹,还有十箱压缩饼干和消炎药——这些都是游击队急需的物资,算下来总共花了30万金币,几乎是他大半的积蓄。
“你在这儿歇一天,养养伤,”何大清拍了拍小李的肩膀,“我明天就跟你一起去热河,亲自把物资送过去。”小李感激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点头。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何大清匆匆赶往丰泽园。胡同里,早点摊冒着热气,拉黄包车的师傅踩着车铃而过。他找到栾掌柜,递上假条:“掌柜的,家里出了点急事,得请三天假,您看行不?”
栾掌柜看了眼假条,笑着点头:“何师傅平时从不请假,肯定是要紧事。你放心去,后厨有我呢。”何大清连声道谢,又跟相熟的伙计交代了两句,才转身往回赶。
回到四合院,小李已经收拾妥当,脸上抹了点灰,看着像个常年跑乡下的货郎。何大清把一辆半旧的木板车停在院门口,车上堆着半车干枯的稻草——这是他特意从胡同口废品站买来的,用来掩人耳目。
“把这个戴上。”何大清递给小李一顶旧草帽,自己也把布衫领口往下拉了拉,遮住脖子上早年留下的疤痕,“路上少说话,问起就说去热河乡下走亲戚,送稻草给亲戚喂牲口。”
两人拉着车,慢慢往城门口走。木板车轱辘压在石板路上,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混在清晨的喧闹里,一点也不显眼。
出了北平城,路上的行人渐渐少了,偶尔能看到逃难的百姓,背着包袱,牵着孩子,往南方走。
何大清拉着车,脚步没停,小李在旁边轮流帮忙,两人换着拉,尽量节省体力。中午,他们在路边的小饭馆歇脚,只点了两碗最便宜的面条,快速吃完,又接着赶路——按照计划,他们得在天黑前赶到下一个小镇,那里有组织安排的秘密联络点。
下午的太阳越来越毒,晒得地面发烫,何大清的布衫被汗水浸湿,紧紧贴在背上。小李想替他多拉一会儿,却被他拒绝:“我力气大,你保存体力,后面的路还长。”
其实他心里清楚,自己现在的体质,这点累根本不算什么,真正危险的还在后面——热河边境的日军检查更严,稍有不慎就会暴露。
傍晚时分,他们终于赶到了小镇的联络点——一家不起眼的杂货铺。何大清敲了敲柜台,说出暗号:“要两斤红糖,半斤花椒。”
掌柜的抬头看了他一眼,眼神里闪过一丝了然,点了点头,把他们领进后院,关上门:“是陈晨同志吧?组织已经通知我了,快进来歇会儿。晚上我带你们走小路,避开边境的检查站。”
何大清和小李松了口气,坐在后院的板凳上,喝着掌柜的递来的凉茶。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何大清看了看随身空间,那里存放着支援游击队的物资。
他在心里默念:“卫国,再坚持一会儿,我们马上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