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选址:中立之地
地点:瑞士日内瓦湖畔,一栋属于某国际医药巨头的私人别墅。此地以“高级管理层疗养中心”为掩护,安保由专业的瑞士公司负责,远离媒体视线。
中间人:此次牵线的关键人物,是已退休的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年过八旬的着名美籍华裔学者李明哲教授。他因其崇高的学术声誉、与两国高层均保持良好关系且完全中立无政治立场的身份,成为双方都能接受的最佳人选。
2. 人选:低调的特使
美方代表:并非在职高官,而是总统的前大学室友、现任某顶级智库主席的卡尔·温特斯。他以“私人学术交流”名义抵达日内瓦,实际携带有总统亲笔签名(非正式文件,以示否认空间)的授权书。
中方代表:同样非在职官员,是曾长期驻美、精通美国政治文化且已退居二线的资深外交官张建国。他以“健康疗养”为由出国,随身带着一个只能单向接收加密信息的保密通讯器,用于接收国内最高指示。
3. 初晤:极致的谨慎
首次会面在别墅的书房内进行,气氛冰冷而戒备。双方甚至默契地同意不握手,仅点头致意。李明哲教授主持开场:
“两位先生,这个世界的命运,部分重量此刻落在了这个房间里。我恳请你们,暂时放下军人的伤亡统计和国家的尊严,只谈论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何避免我们共同毁灭的未来。”
最初的交流充满试探和底线宣示:
温特斯(语气强硬但目标明确):“‘秃鹫号’的鲜血不能白流。但白宫的目标是恢复威慑,而非相互毁灭。前提是,中方必须首先停止一切挑衅行动,并就击沉我方旗舰做出令美国人民满意的交代。”
张建国(沉稳反击):“温特斯先生,是你们的舰队闯入我们的家门口。自卫权是《联合国宪章》赋予的。若要谈,必须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中方追求和平,但核心利益和安全底线不容挑战。”
4. 突破:寻找共同恐惧
前两轮会谈不欢而散。转折点发生在第二天傍晚,李明哲安排了一次没有议程的湖畔散步。在夕阳下,他指着头顶依稀可见的近地轨道碎片带(被击毁舰船的残骸)说: